日前,中科院海洋所欒錫武課題組科研人員開展了北黃海島嶼構造地質考察。本次地質考察由張亮帶隊,歷時七天,對北黃海多個島嶼出露巖層進行了詳細考察和樣本采樣。科研人員采獲了大量珍貴的地質標本,并在海洋島發現了疑似含金的巖石標本。
北黃海島嶼可分為兩個部分,即北黃海西部隸屬山東省的廟島群島和北黃海北部隸屬遼寧省的長山群島。北黃海島嶼位于膠遼隆褶帶之上。其構造格局、地質發展與遼東、膠東沿海基本相同,屬同一結晶基底。研究表明,約在29-26億年間,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是連在一起的,稱為膠遼古陸;在(1.5-0.7億年)燕山造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運動發生了一系列的斷裂活動,加劇了各島嶼的切割分離。進入第四紀(約100萬年以來),北黃海和渤海經歷了多次的海進和海退,經過海浪侵蝕,最終演變成為今天的廟島群島和長山群島。島上出露地層一般僅有前寒武系(5.7億年前)和第四系(2.48Ma以來)地層。廟島群島出露地層為新元古界“蓬萊群”石英巖與板巖、千枚巖互層;長山群島出露地層以遼河群浪子山組分布最廣,巖性主要為絹云母石英片巖、板巖、千枚狀板巖夾石英巖。島上海蝕崖、海蝕棧道及奇礁異石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