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要評的論文、項目、成果一大堆,說實在的,真正感到有壓力的,只有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評審。
可能是自己也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一路走來,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很看重,覺得其他申請人也會很看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而自己手里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因而感到責任重大。
評了幾次科學基金項目,看到一些共性的問題,也積累了一點評審的經驗,寫出來供大家參考,也請大家指正。
從項目申請書來看,主要有四個問題。
一是文獻綜述與本項目的研究內容沒有無縫銜接,我個人在評審中就發現不少此類問題。
二是項目的研究內容應該多少適當,研究目標必須大小適當。今年只看到一份申請書的研究內容不足,大部分研究內容都太多。在所有申請中,研究目標沒有小的,都提得很大、很高。其實我更看重的是最有可能完成的有限目標。這里有兩個關鍵詞:完成、有限,都很重要。最后給出A的都是能完成的、具體的目標。
三是關鍵問題太多。1個項目解決1個關鍵問題就夠了,少數項目會多一些,但個人覺得最多3個,再多就不能稱作關鍵問題了。
四是研究基礎不是該項目最直接的基礎。幾份申請書立論、內容、方案都很好,但為什么要給你呢?因為你已經在做了,有了一定的前期研究,有最直接的基礎。建議申請者對一般的項目,尤其是初次申請的,最好是在進行了1/3以后再來申請。
從評議方法來講,首先要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沒給評議人任何限制。我曾希望給個ABC等級的比例,后來覺得沒有任何束縛,完全自由評議更好。
在評議方法上,我曾將拿到手的項目進行橫向比較,但現在不比較了,因為我拿到的并不是全部項目,橫向比較反而有失公允。
我評審時通常先認真看一遍,接著就網上評議。打C的項目一般都會先暫存,B、A都直接提交。
從評議結果,也就是給ABC的情況來看,除非有硬傷,一般我是不打C的,大家都不容易。今年C占30%,可能高了點,主要是青年項目C占比例較高。
所謂的硬傷主要包括一味圖創新,老想另起爐灶,沒有將自己的選題融入整個科學發展的長河;或者研究方法與研究目標不匹配;還有一部分是研究積累不夠,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與博士論文沒有很好地銜接。
其中有個特殊情況是,去年剛給一個“牛人”A,最后他果然得到資助了,今年他又來了,每年只有4個月的時間投入研究,感覺有點多占多吃的意思。加上他的項目可上可下,我提了一大堆修改意見,甚至是顛覆性的,如重新組織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但還是給了B,不能輕易置人于死地。
今年我評的項目中,得A的不多,只有1/5。多數即使給了A,也提出一些建議,甚至有很重要的修改。
最后我想說的是,申請人要嚴于律己,評議人更要寬以待人;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維護學術界的這一片凈土!
(注:作者為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