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海岸帶所在海水基質中Hg(II)污染清除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研究員領導的“環境微分析與監測” 研究組提出了2種清除海水基質中Hg(II)污染的策略,有助于海洋環境中汞污染清除技術的未來發展。一種策略(圖A)是通過抗汞惡臭假單胞菌體內的mer操縱子,將環境中的Hg(II)轉化為Hg(0),該菌能全部還原海水基質中280 μMHg(II)。由于Hg(0)的毒性較小并且可以通過多孔材料進行定量回收,因此通過惡臭假單胞菌的轉化過程可以清除環境中的Hg(II)污染。另一種策略(圖B)是通過構建表面展示的基因工程菌Top10/pBATGst,對環境中的Hg(II)進行吸附。利用含有自轉運蛋白的分泌序列的載體pBAT作為一種表面展示工具,將來自于奇異變形桿菌的谷胱甘肽轉移酶(GST)連接到其后面,構建一種能夠將內源性的GST表達在細菌表面的載體和工程菌。在該基因工程菌中,GST基因和分泌序列結合形成in-frame融合,以融合基因的方式表達,同時融合的異源肽為GST所容忍,不影響其關鍵結構域的形成以及功能活性,因此GST可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被運輸至胞外并具有吸附Hg(II)的功能。

       該工程菌Top10/pBATGst對湖水和海水基質中的100 nM Hg(II)的吸附率可分別達到97.5%96.5%,并可簡單、快速、高效、定量回收該基因工程菌所吸附的Hg(II)。上述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著名的工程技術領域期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2, 93:1305–1314)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3, 261: 646–652)。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