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海岸帶所在大型底棲動物生態學的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李寶泉副研究員帶領的海岸帶動物及其生理生態研究團隊,在海洋底棲動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相繼發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375: 53-61)和Marine and Freshwater Behaviour and Physiology 2013http://dx.doi.org/10.1080/10236244.2013.850834)。

        海洋大型底棲動物能對自然和人為活動導致的水和沉積物質量變化做出可預測的響應,因此利用底棲動物作為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的生物指標和進行系統健康度量的生物指數已經得到廣泛認可。AMBIM-AMBI指數是目前在歐洲各國應用最廣泛的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之一,主要是用多個生物參數綜合反映水體的生物學狀況,進而評價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健康。由于中國近海海域的底棲動物物種組成、海域健康狀況和涉海人類活動都與歐洲海域有較大的差別,因此在運用上述指數進行生態健康評價時,需要進行參數校正、參照狀態的選取及物種耐污染程度的不同歸類。本研究根據煙臺近海海域的實際狀況,通過對兩個指數進行參數校準和修訂并開展海域生態健康狀況評價。

        水層-底棲界面耦合過程是構成河口、近岸和淺海水域的關鍵生態過程,而生物擾動正是這一關鍵生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和樞紐。研究團隊通過室內生態模擬研究澳大利亞西海岸優勢種海膽Peronella lesueuri在海水-沉積物界面的生物擾動機制,發現該物種的生物擾動改變了兩界面間的DO(溶解氧)通量,顯著降低底棲微藻的光合作用,但對營養鹽通量的影響則較小。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