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岸帶所在黃渤海新型污染物環境過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新型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 ECs)是指在環境中新檢出的一系列化合物,它們通常以較低的濃度存在于環境中,但對人體和生態系統能產生較大的健康風險。由于檢測方法和技術手段的局限,目前全球范圍內關于新型污染物在環境中的研究數據相對較少,阻礙了準確評估其生態環境效應。“當前使用農藥(Current-Use Pesticides, CUPs)”是目前較受關注的一類新型污染物,包括一系列目前仍在生產和使用的農藥。研究表明,一些CUPs具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的部分性質,對人體和生態系統構成健康風險。我國是世界上生產和使用農藥的大國,目前關于CUPs在我國環境尤其是海岸帶環境中的分布、來源及歸趨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缺乏第一手的監測數據。
近年來,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岸大氣有機污染過程及模擬課題組在開發和研制出采集大氣和海水中痕量有機污染物的儀器與方法的基礎上,在黃渤海開放海域大量采集的大氣、水和沉積物樣品,測定了其中CUPs含量,分析了它們在不同環境介質中的分布特征與界面過程。總體來說,CUPs在大氣和海水中的組成基本反映其目前的使用量;大氣環境中,CUPs主要存在氣相中,顆粒相中賦存較少,其在大氣中的濃度和組成與氣團流經區域的施用相關;在表層海水中,CUPs主要存在于水相中,顆粒相中賦存較少;河口和海灣存在較高的CUPs濃度,表明河流是這些CUPs入海的主要途徑。利用逸度模型,計算了CUPs在海-氣界面的交換過程與通量。結果表明,我國近年來大量使用的農藥(如硫丹、三氯殺螨醇和百菌清)普遍表現為較強的由氣至水的沉降趨勢,而使用量小的五氯硝基苯和敵草索的沉降趨勢較弱,毒死蜱和氟樂靈則以凈揮發為主。
相關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4, 119:1073-1086)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4, DOI: 10.1007/s11356-014-2648-7)上。這些成果對評估我國當前使用農藥等化學品的環境風險提供了基礎數據和科學依據。
黃渤海研究區域和研究思路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