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地表水位野外控制試驗區順利完工
水文過程控制著濕地的形成、維持與演化,是塑造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以及濕地景觀格局動態特征的重要驅動力。因此,認知濕地水文過程如淹水深度、淹沒時間、干濕交替及地下水位等是探知濕地演變規律、生態系統結構、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的前提和基礎,可為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利用以及恢復與重建提供支撐和保障。
為了探索地表水深及干濕交替對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演變的影響機制,中科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選擇非潮汐濕地—蘆葦群落為研究對象,近期布設完成了地表水位野外控制試驗區。該野外控制試驗區長17m,寬16m,由42個2m×2m的水泥池構成。地表水位分別設有0cm、5cm、10cm、20cm、30cm、40cm等6個不同地表水深控制池,并設有12組干濕交替控制池。地表水位原位控制試驗將進一步增強目前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的立體觀測體系建設,完善試驗站的監測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為黃河三角洲濕地水文過程、生態補水和水資源管理提供平臺支撐。
地表水位控制池施工現場
地表水位野外控制試驗區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