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海岸帶所在綠潮災害形成水環境變化及其生態影響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

      2008年以來,由大型綠藻_滸苔暴發引起的世界最大規模的綠潮事件在我國黃海連年發生,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一般認為,大型綠藻的暴發是水體富營養化所導致,其出現會對近海生境產生影響。然而,受傳統采樣觀測限制,我國黃海離岸水體的現場監測歷史數據不夠豐富,造成綠潮暴發前后的多年環境變化信息不夠,從而難以對綠潮形成原因與影響進行有效評估。 

       近期,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邢前國博士及其合作者,提出了面積加權水質指數評估我國近海水體質量的年際變化。我國近岸水體有著連續多年的水質監測數據,但每年變動的水體污染等級與面積難以說明其總體變化趨勢;基于面積加權水質等級綜合指數(AWCPI-NP),則可以評估水體的總體水質等級年際變化趨勢。結果顯示,整個黃渤海半封閉海域,水質在2001-2012年間呈變壞趨勢;在滸苔大暴發期間(2007-2012年),多年平均AWCPI-NP約是2001-2003年間的3倍,較大暴發前期(2001-2006年)升高了約45%;同期,衛星遙感反演的離岸水體葉綠素濃度,則顯著上升了約16%。這種葉綠素表征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與營養物增加導致的黃海水質總體惡化趨勢是一致的。該結果闡明了黃海滸苔暴發與水體富營養化進程相關,有助于分析綠潮成因。 

       基于去除“滸苔污染”的衛星遙感葉綠素長時序數據,邢前國博士及其合作者首次揭示了綠潮災害對黃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響。受海溫變化與海水層化等過程控制,黃海離岸水體葉綠素濃度一般是6月份高于7月份。但觀測結果顯示,7月份葉綠素濃度在滸苔大暴發期間(2008-2012)較前期(2002-2006年前)顯著增加(9000平方公里)6月份葉綠素a則沒有明顯變化。經營養鹽核算分析,這種現象與該區域水體的營養污染物增加趨勢及大型藻類增長相應的營養鹽競爭機制相吻合。 

      相關工作已發表在Natural Hazards2015 Remote Sensing2015)等國際SCI期刊。本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海洋專項,中科院國際伙伴計劃,一三五規劃等項目支持。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