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岸帶所在我國黃東海漂浮大型綠藻歷史時空動態與成因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海洋大型藻類暴發的頻率在全球范圍內呈增加趨勢,其對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關注。2008年夏天,我國近海出現了由漂浮大型綠藻(滸苔)暴發導致的大規模綠潮事件;然而,由于受傳統調查手段與數據的限制,我們對其歷史時空動態分布特征的認識還十分有限,對其形成原因的認識也還不足。
近期,我所遙感與應用團隊的邢前國博士及合作者,新提出了一種面向我國自主多波段、高分辨率、寬視場環境衛星(HJ-1)的漂浮藻類遙感識別算法(VB-FAH, 虛擬基線高度),并應用于Landsat、HJ-1衛星影像對我國黃東海歷史綠潮信息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就年際變化而言,我國近海最早的綠潮至少可回溯至1999年夏季山東半島以南的黃海西南部海域;就季節性變化而言,綠潮最早可出現在東海冬季與早春季節(如2、3月份);其空間影響范圍不僅包括目前關注的南黃海海域,還包括東海的大部分海域:向南可至北緯26度、福建和臺灣附近海域,向東可達黑潮(Kuroshio Current)邊緣。這些新發現為探索我國黃東海綠潮的形成原因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支持與啟示。目前研究結果提示,大規模綠潮的發生可能與黃海南部的紫菜養殖“爛菜、爛苗”災害有關。
該研究成果在環境與地學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F: 6.4)等刊出與展示,本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等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