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岸帶所在我國黃渤海有機磷酸酯的時空分布研究取得新進展
有機磷酸酯作為一類重要的有機阻燃劑,廣泛應用于建材,紡織,化工以及電子等行業。近年來, 世界范圍內的磷酸酯生產和使用量不斷增長,且其在環境中檢測到的濃度比溴系阻燃劑高一到兩個數量級。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逐步引起了環境科學工作者的關注,成為新型有機污染物研究的又一個熱點。目前,有關有機磷酸酯在我國環境中尤其是海洋環境中的來源、遷移轉化和歸趨的研究較少,存在一定的空白。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大氣有機污染過程與模擬課題組”主要從事生源要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從流域-河口-近海的入海通量和環境行以及污染物在大氣-水-沉積物等環境介質的遷移轉化過程研究。借助基金委黃渤海開放航次研究組采集了2016年夏季黃渤海海洋大氣樣品;同時在渤海海峽的北隍城島設立大氣觀測站,采集了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的海島背景大氣樣品,通過與德國亥姆霍茲海岸研究所(HZG)科學家合作,分析了九種有機磷酸酯在黃渤海區域大氣中的濃度水平、空間分布和季節性變化規律。相對于前人主要關注顆粒相中有機磷酸酯的分布,本研究分析了顆粒相和氣相中有機磷酸酯的組成與分配,同時探討了其在氣/固兩相中的分配規律。研究表明:含氯的有機磷酸酯單體是最主要的污染物(TCPP和TCEP);空氣后向軌跡分析顯示,經過沿海區域的空氣含有更高的有機磷酸酯水平;氣相中磷酸酯的季節性變化比顆粒相中的更為顯著。夏季,氣相中磷酸酯濃度水平顯著高于冬季水平,且與空氣中的溫度和濕度水平成正相關。本研究還發現,有機磷酸酯(屬極性物質)很難達到氣相和顆粒相的分配平衡,表明了極性物質相較于非極性物質更為復雜的氣固分配行為。經估算,每年有12噸的有機磷酸酯通過干沉降從大氣輸入到黃渤海。對于渤海,從大氣沉降途徑輸入的有機磷酸酯(約2.2噸/年)約為通過河流輸入量(約16噸/年)的1/7。
該研究成果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刊出,本工作得到了海洋專項(XDA11020401)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KZZD-EW-14)及中國科學院重點國際合作項目(13337KYSB20130013)的支持。同時,該工作也是大氣有機污染過程與模擬課題組在針對環渤海四十條入海河流(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5, 198:172-178)和黃渤海水體(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7:121, 331-338)以及表層沉積物(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15: 1305-1311)中有機磷酸酯工作的延續和有益補充,對我們認識海洋環境中的有機磷酸酯的環境行為和評估其生態風險提供了科學依據。
ES&T論文鏈接: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est.7b03807;
EP論文鏈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5000123;
MPB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17305143;
STOTEN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732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