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岸帶所在海月水母災害早期發生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是全球廣布性水母,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黃渤海沿岸海域。近年來,海月水母暴發現象頻繁發生,給海岸帶生產活動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堵塞濱海發電廠冷卻系統,嚴重影響用電供應;攝食海洋動物的卵和經濟魚類的幼體(幼魚),與經濟魚類爭奪餌料,影響漁業資源的恢復等,已成為近岸海域的主要生態災害水母物種之一。海月水母具有浮游水母體和底棲螅狀幼體交替的兩個世代,其底棲螅狀幼體被認為是種群暴發性增殖的源頭和關鍵。
煙臺海岸帶所近海環境生態學與生境調控團隊,通過4年多的野外綜合調查,發現黃渤海濱海養殖池暴發的“紅水母”災害為海月水母碟狀幼體所致(圖1),且“紅水母”普遍存在于黃渤海沿岸海參養殖池,平均出現率為40.2%,平均豐度為0.94×105 individuals/m3,最高豐度達5.70×106 individuals/m3(圖2)。通過潛水調查,進一步追蹤確認了黃渤海沿岸海參養殖池爆發的“紅水母”源頭,發現海參人工礁(包括瓦片、海參籠、水下遮陽網等)為海月水母螅狀幼體提供了大量的人工附著基(圖3;Dong et al., 2018, Hydrobiolgia)。此外,海岸帶人工修建物附著的入侵種針盤管蟲(Hydroides dianthus)形成的生物礁,也為海月水母螅狀幼體提供了大量棲息地(圖3;Dong et al., 2018,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上述研究結果提供了海岸帶人工構建物增多為海月水母提供附著基的新證據,也為現場原位開展海月水母災害早期發生及調控機制研究奠定了基礎。
同時,依托牟平海岸帶環境綜合試驗站,模擬了海洋酸化、全球暖化等對海月水母早期發生的影響,發現暖化導致的溫度升高能夠降低海月水母浮浪幼體的生存率和附著率(Dong et al., 2018, Marine Biology Research),而浮浪幼體能夠通過快速附著來應對海洋酸化(低pH)的威脅(Dong et al., 2018,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針對“紅水母”災害防控,開展了海月水母螅狀幼體和碟狀幼體的殺滅方法比較研究,為黃渤海沿岸的海參健康養殖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持(Dong et al., 2017, PLoS ONE)。
圖1黃渤海災害水母海月水母的暴發現象
圖2 黃渤海濱海養殖池海月水母碟狀幼體和螅狀幼體豐度
圖3黃渤海濱海養殖池的人工構建物為海月水母提供了大量附著基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Hydrobiologia、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等國際學術期刊,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項目和研究所自主部署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