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海岸帶所在近海沉積物微塑料污染特征及生物富集規律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著全球塑料產量的不斷增多,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積累不斷增加,導致微塑料(粒徑小于5mm的塑料顆粒)在海洋環境中普遍存在。微塑料作為一類新興海洋污染物,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大會和海洋大會,都將微塑料污染列入全球重大環境問題進行關注。

      煙臺海岸帶所近海環境生態學與生境調控團隊,研究了我國黃、渤海72個站位沉積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發現渤海、北黃海和南黃海微塑料豐度分別為171.8123.672.0微塑料/kg干重。其中,渤海灣、渤海中央盆地、萊州灣斷面表層沉積物的微塑料豐度較高,可能受到京津工業和生活排放以及河流輸入影響;黃海海域的蓬萊和榮成斷面微塑料豐度較高,工業活動、生活污水的排放和養殖活動可能為其潛在污染源。沉積物中微塑料形狀以纖維狀為主,化學成分以人造纖維、聚乙烯(PE)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為主。與世界其他海域研究結果相比,黃、渤海表層沉積物的微塑料污染總體處于中等水平。以上研究結果可為我國微塑料污染的源解析和污染防控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同時,研究了我國沿海17個地區養殖牡蠣體內微塑料的富集規律,發現我國沿海84%的養殖牡蠣體內含有微塑料,微塑料含量平均為2.93/牡蠣個體。與全球其他區域報道的結果相比,我國沿海養殖牡蠣微塑料富集水平處于中等水平,且富集的微塑料形狀以纖維狀為主,化學成分以人造纖維、PEPET為主。研究結果可為我國海產品微塑料污染的健康風險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研究結果分別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環境科學期刊上。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507166)、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XDA23050303)、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2016196)等項目資助。

    我國黃渤海沉積物微塑料豐度和養殖牡蠣體內微塑料豐度

     

    相關論文鏈接:

    (1)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sediments from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0-641, 637-645. doi: 10.1016/j.scitotenv.2018.05.346.

    (2) Microplastic in cultured oysters from different coastal areas of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53, 1282-1292. doi: 10.1016/j.scitotenv.2018.11.057.

    (3) Micro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Sishili Bay, North Yellow Sea,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9, 141, 9-15. doi: 10.1016/j.marpolbul.2019.02.021.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