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海岸帶所在海洋微生物還原Sb(V) 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環境中的銻(Sb)主要以三價和五價兩種形式存在,Sb的存在形態影響其毒性及遷移性。研究環境中Sb的形態轉化,有利于揭示Sb的環境地球化學循環規律和環境風險。理論上來說,Sb(V) Sb(III) 各自穩定存在于好氧和厭氧環境中。但是,在自然環境中,Sb(V) Sb(III) 也分別能在缺氧和有氧的環境中被檢出。近來研究表明,由微生物驅動的Sb(V)-Sb(III) 轉換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目前,Sb(III) 的微生物氧化過程及機理研究已較為充分,針對Sb(V) 的微生物還原過程研究相對較少,尚無相應的分子機理研究。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洋環境微生物與生物技術團隊前期篩選、鑒定了一株希瓦氏菌 (Shewanella sp. CNZ-1) 可高效還原Pd(II) Au(III),在此基礎上,團隊進一步模擬海洋沉積物--海水界面的缺氧高鹽環境,研究并首次報道了海洋環境中細菌還原Sb(V) 的過程及分子機理。考慮到海洋環境硫酸鹽含量豐富及Sb的親硫屬性,進一步研究了硫循環過程中的主要存在形態(SO42-/SO32-/S2O32-)對CNZ-1還原Sb(V) 過程的影響;結合基因組、轉錄組及RT-qPCR揭示了CNZ-1在含S化合物存在條件下還原 Sb(V) 的關鍵響應基因并提出了相應的電子傳遞路徑(TOC)。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 Top 期刊,IF2018 = 8.355)、RSC AdvancesBiotechnology ProgressSCI期刊上。

      胡曉珂研究員為本系列研究的通訊作者,張海坤助理研究員為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前沿重點、中澳國際合作項目等項目的支持。

      

    TOC

      

      

      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18324021

      https://aich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btpr.2727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html/2017/ra/c7ra07438g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