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Sustainability發表煙臺海岸帶所關于潮間帶多環芳烴分布影響機制的最新成果
發布時間:20-06-30
發布時間:20-06-30 |
【打印】
【關閉】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呂敏助理研究員、陳令新研究員等利用其在復雜環境基質樣品分析方面的技術優勢,在海岸帶污染過程及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人為因素對中國潮間帶多環芳烴分布的影響”(Human impacts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Chinese intertidal zones)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可持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潮間帶是地球表面資源最豐富、物質和能量交換最激烈的區域。與浩瀚的海洋和陸地相比,潮間帶區域狹窄,但具有很高的生產力,其固碳能力高于世界草地和森林的平均值,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潮間帶生態環境現狀直接關系到海岸帶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可持續發展利用。然而,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猛發展給該區域帶來了空前的環境壓力,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通過地表徑流等途徑進入到潮間帶區域,對其生態系統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多環芳烴(PAHs)具有高毒性、持久性、生物累積性,能夠遠距離遷移,在環境中廣泛存在。由于PAHs是由含碳物質的不完全燃燒和石油產品的釋放產生的,傳統能源消耗和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均能影響PAHs的產生和排放。鑒于潮間帶的資源和生態意義,闡明潮間帶沉積物中影響PAHs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機制,將為潮間帶生態系統的評估與保護提供思路。
本次在《自然·可持續性》發表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多年來在復雜環境基質樣品分析技術上的優勢,對覆蓋我國所有11個沿海省份和直轄市的典型潮間帶的枯季、雨季沉積物樣品進行PAHs分析,同時結合沉積物理化性質、氣候因素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等34種經濟社會指標,系統并定量研究了它們對PAHs分布的直接或間接影響。研究發現,所有PAHs均與沉積物中總有機碳含量(TOC)呈現高度正相關關系;進一步利用TOC對PAHs歸一化,發現經濟社會因素對低分子量(LMW)和高分子量(HMW)PAHs的影響不同。其中,人口與經濟水平對HMW PAHs的影響最大,而城市化水平對LMW PAHs的影響最大。研究還發現經濟社會因素可通過影響沉積物TOC含量間接影響PAHs的分布。該研究結果揭示了潮間帶沉積物中PAHs污染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同時為其它潮間帶區域PAHs水平的預測與評估提供指導,為海岸帶生態環境安全評估和可持續發展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助力可持續發展的海岸帶生態環境建設。
該研究成果得到了科技部基礎調查專項(2014FY2106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01525;21677167;21976209)等項目的支持。文章的第一作者為呂敏助理研究員,文章通訊作者為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廖春陽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的劉東艷教授和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陳令新研究員。

圖1. 采樣區域及PAHs分布圖。a-c分別代表潮間帶分布圖、PAHs在枯季、雨季的分布及對應GDP水平。

圖2. 沉積物TOC、氣候因素和經濟社會因素對PAHs分布的影響示意圖。
文章鏈接:UR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0-056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