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成果入選“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和評估成果展”
發布時間:21-09-30
發布時間:21-09-30 |
【打印】
【關閉】
2021年9月6日-8日,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簡稱:SDG中心)成立大會暨2021年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和論壇致賀信并指出,科技創新和大數據應用將有利于推動國際社會克服困難、在全球范圍內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SDG中心是全球首個以大數據服務2030年議程的國際科研機構,郭華東院士擔任SDG中心主任。
“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和評估成果展”是論壇亮點之一,煙臺海岸帶所侯西勇研究員團隊題為“SDG14.2 海平面上升,部分沿海沿江區域將由‘桑田’變‘滄海’”的成果入選“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和評估成果展”。該成果基于未來溫室氣體人為排放設定不同等級的情景,包括RCP2.6(低排放)、RCP4.5(中等排放)和RCP8.5(高排放)三種典型濃度路徑,模擬和分析未來時期(至2050年)中國海岸帶海平面上升所導致的洪水風險發展特征,對于我國海岸帶洪水災害風險防控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該團隊 “近海人工魚礁區底棲生境的聲學觀測與評估”、“海上絲綢之路海島岸線時空變化特征研究”、“近期中國海岸帶LUCC遙感監測及至2100年多情景分析”、“幾種常用波浪爬高模型在新西蘭海岸的驗證與完善”等4項研究成果通過口頭報告和展板進行了交流,其中,“海上絲綢之路海島岸線時空變化特征研究”獲得“最佳優秀論文獎”。
此次成果入選參展以及與會交流,展示了煙臺海岸帶所在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海岸帶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基礎,進一步提高了研究所在地球大數據和遙感監測領域的學術影響力和知名度,加強了我所與相關科研機構、高校的合作交流。
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和評估成果展,于2021年9月6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該展覽以“科技創新助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主題,全面展示了地球大數據在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監測與評估方面的科技支撐作用。此次展覽包括SDGs專題研究案例、大數據促進SDG綜合示范、SDGs監測與評估數據產品和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等四部分內容,向社會大眾展示了地球大數據在方法、模型、數據共享、決策支持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呈現了地球大數據技術和方法對SDGs監測評估的應用價值和前景,從地球科學角度為推動SDGs實現作出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