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三角洲濕地碳循環與碳收支》專著出版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韓廣軒研究員課題組撰寫的《黃河三角洲濕地碳循環與碳收支》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濱海濕地富含土壤有機碳,同時土壤有機質分解率和甲烷生成率較低,并且能夠捕獲和埋藏大量有機碳。鹽沼、海草床和紅樹林等濱海濕地的生物量雖只占陸地的0.05%,但能從海洋及大氣中儲存和轉移更多的碳(即藍碳),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也是全球藍碳資源的重要貢獻者。但濱海濕地處于對氣候變化響應最為敏感、經濟發展最快和人類活動最強烈的地帶。因此,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及由此引起的水文過程變化都會影響濱海濕地的“藍碳”功能。其碳循環的關鍵機制還有待探討,其固碳潛力、碳匯通量和封存量的數據還很少,目前尚無一個全球公認的機制來正確認知藍色碳匯的重要性。

      本書依托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選擇黃河三角洲典型濕地——潮汐濕地、非潮汐濕地及開墾后的農田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水文過程和水鹽交互作用為主線,基于野外長期定位觀測和原位控制試驗,闡述濱海濕地碳循環關鍵過程和碳匯功能對水文過程(潮汐、地表淹水、地下水位變化)、氣候變化(增溫、降雨量變化、降雨季節分配、氮輸入)及人類活動(農田開墾)的響應機制。

      全書分為10 章,44萬字,包括161幅圖和30張表。本書首次系統全面地分析黃河三角洲濕地碳循環關鍵過程和碳匯功能的影響因素及機制,豐富了濱海濕地碳循環理論,有助于深入認識氣候變化下濱海濕地碳庫功能動態,為氣候變化下濱海濕地保護與管理及碳匯功能評估提供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持,為中國及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標和推動“藍碳”增匯提供新思路。

      該書是“中國海岸帶研究”叢書系列的最新分冊,該叢書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目前已經出版分冊13個。本書可供濕地、生態、地理、環境、水資源、氣象、信息等科學領域的科研與教學人員參考,也可作為上述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該書出版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科技工程”(XDA23050000)、全球海岸帶開發的生態環境效應(GECD)項目氣候變化對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影響121311KYSB20190029-4)等的支持。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