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帶風暴“納爾吉斯”非常強烈

緬甸風暴過后留下一幅慘狀

熱帶風暴襲擊緬甸前后的衛星圖對比
據美國探索頻道報道,緬甸政府已確認熱帶風暴“納爾吉斯(Nargis)”已造成22500人死亡,另有41000人失蹤。在此熱帶風暴橫掃緬甸之后,氣候科學家開始激烈爭論全球變暖是否正在產生更為強大的風暴。
“納爾吉斯”不是孤立事件,其實2005年的颶風“卡特里娜”就讓美國部分地區變成了垃圾場。而在2007年,阿拉伯半島也大受超級風暴“古努”(Gonu)的襲擊,造成了當地近60多年來所經歷的最嚴重的風暴災難。
這些造成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的災難事件都有怎樣的關聯?它們是不是因全球變暖而觸發的更為怪異且更加強大風暴的某種可怕趨勢?
此問題引發了氣候科學家激烈的爭論。專家們一致認同單一的氣候災難不能牽涉氣候變化,因為氣候變化是一種長期效果,可能需要數十年或數百年。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本菲爾德災害研究中心(Benfield UCL Hazard Research Centre)的亞當•雷說:“這不能這么說。”亞當•雷及其同事首次量化了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與北大西洋颶風活性之間的聯系。他們發現,海水表面溫度每增加0.5攝氏度,颶風的活性就會提高40%。其研究論文發表在1月31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志上。為量化海水升溫對颶風形成的影響,他們基于兩個環境變量——海水表面溫度和大氣風場(atmospheric wind field)創建了一個統計模型,用此模型復制了1965年至2005年間75%至80%的熱帶大西洋颶風的活性與頻率變化情況。
通過排除模型中風的影響,從而得出上述結論。
法國研究人員赫夫•李•瑞特說:“這只有長期觀察才能讓你說出極端事件是否是一種更為普遍的趨勢。”瑞特參與撰寫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去年發表的劃時代的報告。
然而,科學爭論并沒有就此終止。一些專家爭辯說有證據足以識別這種可能性趨勢:當全球變暖不斷加熱海洋時,風暴也越發兇猛。其中最為讓人關注的聲音則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教授凱利•伊曼紐爾的看法,因為他自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計算熱帶風暴的威力,發現其威力大約增長了一倍。他表示,此巨大的增長主要出現在近30年里,而且還監測到人為的全球變暖幅度也在同時上升。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種趨勢提升了2個檔位。而這時的全球平均溫度開始更大幅度地刷新年均溫度的最高紀錄。
不過,其它科學家表示這些判斷還不成熟。他們認為我們應該仔細研究長期的歷史數據,看颶風事件中的重大氣候波動和循環是否被遺漏了,以獲得更加清晰的畫面。比如有關風暴的活動,我們對大西洋的情況比印度洋更為了解。瑞特表示,在衛星監測下,大西洋的記錄涉及過去30年的情況。
去年瑞典地質勘測局的約翰•尼伯格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表明,加勒比海珊瑚蟲的增長也受到了風暴激起的溫度和營養物質變化的影響。
尼伯格推斷1971—1994年是颶風活動的反常平靜期,但自從1995年以來,相對更長的記錄來說,其風暴次數就不同尋常地出現大增。
當熱帶風暴出現在大西洋時叫颶風,出現在太平洋時叫臺風,而出現在印度洋時叫暴風。IPCC的2007年報告表示到2100年熱帶風暴可能會更加強烈,會有更高的風和更大的雨,以至引發更大的災難。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