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土地生態學的著作,實際上是在土地研究基礎上加了生態兩字,土地科學研究的很多內容就變成了土地生態學的研究內容,比如在土地學研究的土地類型上加入生態就變成了土地生態類型,在土地評價上加生態就變成了土地生態評價,在土地規劃上加生態就變成了土地生態規劃等。土地學加上生態二字就是土地生態學嗎?我覺得這樣并未真正闡明土地生態學獨特的研究內容。”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科協第18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陳百明的這番話批評了某些專著對于生態學的簡單疊加,也由此引發了與會專家關于土地生態學內涵與外延的討論。
一個學科的產生
應有強大的社會需求
在學術沙龍上,中國礦業大學國土資源研究所所長卞正富表示,“過去一直認為土地就是產糧食的,隨著國家經濟、社會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土地還具備建筑功能、景觀功能、生態功能、環保等其他職能。”
“土地生態學到底要不要,這不僅是一個名詞的問題。一個新的領域、分支學科或者新興交叉學科的產生,必須有強大的需求才行。”卞正富說,現在,人類利用土地的的確確造成了很多生態問題,而且這種生態環境問題給現實的土地管理或者將來的土地管理又帶來一些難題或者困難,但從土地科學本身又找不到很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迫使我們從土地承載能力、土地生態系統這個層次上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產生了對于土地生態學的緊迫需求。
卞正富認為,在土地科學發展體系中,一定要有土地生態學的位置,我們一定要有這種生態的理念,生態理念是土地生態學存在的必要基礎。
這次沙龍的召集人之一、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院長謝俊奇表示,土地生態學是土地科學與生態學的交叉學科,將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土地中,提供一個審視和研究土地的全新視角,目的是為土地學科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一個有生命力的學科
不怕和別人去交叉
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靜一直在從事由土地資源利用引起的土地變化,以及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相關研究。王靜認為,土地生態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土地資源學之間以及跟其他學科之間存在一些重疊的問題。
王靜說,從土地科學的學科體系建設來看,土地資源學作為土地學科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歷史也很長,但為什么其與地學、土壤學等學科相比一直發展比較緩慢?因為土地是一個自然綜合體,它的形成和演化也屬于地理學、地質學、水文學、植物學。這些學科本身就存在交叉,所以土地資源學經歷這么長的發展歷史,到今天才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從這個角度看土地生態學學科的發展,值得深思。
王靜認為,土地生態學的研究重點應該是土地的生態補償問題。土地生態系統的價值和服務功能的研究,還涉及土地生態安全與生態系統的健康評價等。王靜說,尋找新的視角以形成生態學的基本理論,這是土地生態學學科建設的根本問題。
“現在,生態學中有土壤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還有土地生態學,對此,大家有些爭論。”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院長白中科表示,有爭論沒關系,但要去梳理和其他一些學科的關系,搞清楚哪些是屬于自己的,永遠和別的學科不交叉、不融合是不可能的。即便現在不交叉,可能三五年以后還會交叉。土地生態學跟其他學科到底有什么不一樣,這是一個核心問題。
白中科說,土地資源可以從生態的角度劃分,并按照土地類型內容去評價和規劃。不過,這樣做,土地資源可能就起不到承載各方面功能的作用。不妨在進行土地評價的時候先行疊加,待土地生態制度優化之后再進行結構調整,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生態評價、分類,最后才是管護措施。這樣作出的科學決策,才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