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5日《自然》雜志精選

     

    土星F環中發現存在嵌入式小衛星的直接證據
     
    1979年由“先驅者-11”所發現的土星窄環F處在不斷變化中,其所呈現出的圖案外觀在幾小時到幾年的時間尺度上在發生變化。在該環附近已經探測出幾個小衛星及團塊,并且也推斷出有一組嵌入的天體。Murray等人用來自“卡西尼”探測器的數據以前所未有的詳細程度對F環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了在該環明亮核中存在嵌入式小衛星的直接證據,并且發現該環的形態在很大程度上是小衛星的持續引力和碰撞效應以及“土衛十六”(普羅米修斯)的擾動效應所造成的。這組小衛星的存在,有可能使得這一區域成為太陽系中一個大規模碰撞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的獨特位置。
     
    前寒武紀—寒武紀過渡時期環境變化的性質
     
    前寒武紀—寒武紀過渡時期(距今大約5.42億年前)的環境條件的變化,一直被認為是對被稱為“寒武紀爆炸”的多細胞生物豐度的明顯突增的一個可能的解釋。然而,這些環境變化的性質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現在,Wille等人報告了來自兩個通過地層學方法校正過的樣品集的黑頁巖的鉬同位素特征,這些黑頁巖的沉積時間大約為距今5.42億年前。在關于海洋鉬循環的一個盒子模型的幫助下,他們發現,富含硫化氫的深海海水的強烈上涌,能夠最好地解釋所觀測到的早寒武紀鉬同位素信號。這表明,早寒武紀動物輻射可能是由海洋環流的一大變化觸發的,而該變化是在海洋發生分層、深層海水富含硫化物的一個長時期之后發生的。
     
    通過觀測冰層長期運動研究地震
     
    與冰川運動相關的長期地震源所發生的長期變化,曾被與過去10年冰流的增加聯系了起來。然而,這種地震信號與冰流的關系尚未被直接觀測證實。現在,Wiens等人將長期表面波浪觀測結果與冰層移位的模擬GPS測量結果結合在一起,來研究西南極由潮汐調制的Whillans冰流的黏—滑運動。他們發現,一次地震事件的起源時間相應于冰流床的一個區域所發生的滑動成核作用,該區域的滑動成核作用可能要比周圍區域更強,所以其作用就像在傳統斷層模型中的“asperity”一樣。除了最初的脈沖外,他們還觀測到10到25分鐘后發生的兩次地震,它們代表著隨滑動在冰流邊緣和接地線上終止所出現的停止階段。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長期地震波對于探測和研究突然的冰層運動是有用的,但對于滑動總量是不敏感的。
     
    一種能夠避開遺傳分類學弊端的新方法
     
    遺傳分類學——構建進化樹的一種分析方法——在上個世紀70年代使演化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盡管批評者也確有證據對其表示異議。通過將演化特征或特點分解成計算分析所需的離散狀態,研究人員也許在不斷扭曲一些變化特點。例如,人體顱骨化石也許不是被劃分為“面部平坦”型就是被劃分為“面部凸出型”,而實際上這些特征是連續變化的。González-José等人用一種新方法繞過了這些問題,該方法所捕獲的是大尺度的、在生物學上有意義的形狀變化,用傳統統計手段來處理數據,并且用所獲得的結果來進行遺傳分類分析。他們的試驗案例,即人類這樣一個分支,有可能為未來關于有很多類似成員的群體之間的演化關系的研究提供一個基準。他們獲得的結果支持已經明確建立起來的人種之間的關系,并且還增加了一些有趣的細節,如將“非洲南方古猿”確定為“人”的一個姐妹族群。
     
    脂肪細胞總數不變但在不斷更新變化
     
    在事先存在的脂肪細胞中存儲的類脂被認為是造成肥胖癥的一個主要因素,但除此之外,研究人員并不能肯定脂肪細胞是在生命的什么時候產生的,也不能肯定是否是這一過程中所發生的改變有助于肥胖的產生。現在,研究人員將對數百個研究對象體內脂肪細胞總數所作的一項調查與對將來自核武器試驗的碳-14向基因組DNA中的集成所作分析結合起來,為脂肪組織代謝提供了一幅清晰畫面。 體內脂肪細胞的數量是體內脂肪多少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但這個數量是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就已經決定的,在成年時期基本上不發生變化。但令人吃驚的是,脂肪細胞在總數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有一個非常高的周轉率。在肥胖癥初發階段,脂肪細胞死亡率和生成率都不變。這一新發現的脂肪細胞周轉現象,也許能為肥胖癥的治療干預提供一個新目標。
     
    (田天/編譯,更多信息請訪問www.naturechina.com/st)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