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4日《自然》雜志精選

     

    封面故事:各種不同替代能源的前景
     
    本期Nature上一篇“新聞特寫”文章分析了據稱能夠成就“低碳”未來的各種不同替代能源的可行性。綜合來看,太陽能的前景明顯最好。
     
    關于纖維素生物燃料潛在原料基因組的研究現狀
     
    生物燃料的第一個浪潮對世界能源市場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生物燃料對糧食價格可能會產生間接影響,人們對此很關心。基于這個原因,人們對用微生物、草本、木材及作物殘渣等纖維素類原材料生產更為“綠色”的生物燃料的這種生物質來源的興趣日增,因為這種方式不與糧食生產爭土地。要使纖維素類生物燃料的潛力得以實現,就需要對其進行大規模高效生產的新技術。從這一點出發,Edward Rubin對關于纖維素生物燃料潛在原料基因組的最新研究工作進行了綜述。
     
    近地小行星的組成分布
     
    對近地小行星所作的新的光譜測量顯示,正如人們可能預料的,它們的總體組成與降落到地球上的最常見的隕石——普通球粒狀隕石相似。但它們的組成分布卻是出乎意料的:大約2/3的近地小行星,包括那些最有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與被稱為LL球粒狀隕石的一組隕石相符,后者僅占降落到地球上的全部隕石的大約8%。這可以說明它們起源于小行星帶的內邊緣,那里主要是由Flora母體分裂產生的小行星家族。對此現象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從主小行星帶到地球軌道附近的物質運輸,可能取決于其大小。
     
    冰川周期變長的原因
     
    在過去270萬年,地球氣候經歷了若干個冰期—間冰期循環,在這些時期北半球冰層連續擴大,后又連續退卻。從距今大約100萬年前開始,主導性冰川周期逐漸從4.1萬年增加到10萬年。10萬年冰川周期出現的原因是一個謎,主要是因為缺乏足夠長的氣候記錄。Richard Bintanja和Roderik van de Wal用一個綜合性的冰層模型和一個簡單的海洋—溫度模型,從海洋氧同位素數據構建了關于溫度、冰體積和海平面的時間跨度為300萬年的相互一致的記錄。它們的發現表明,向10萬年冰川周期的轉變,可能是由于合并后的北美冰層經受最大日照影響的能力增強了,而到它們的大小達到一定臨界值時最終便崩潰了。
     
    霍亂無癥狀感染比例遠超估計
     
    霍亂暴發過程中輕度感染的真實程度難以評估,對無癥狀感染與有癥狀感染比例的估計最低可以低到3∶1、最高可以高達100∶1。因此,對流行病學記錄的解讀一直是比實際情況低估的,而且低估的程度似乎要比我們所認為的更大。對50年間孟加拉國霍亂死亡模式所作的一項新的模擬研究表明,無癥狀感染與有癥狀感染的比例實際上超過1000∶1。這項工作有可能極大改變我們對霍亂暴發及怎樣應對它們的認識,并且說明,從普遍意義上來講,傳染病的不明顯感染的重要性一直是被低估的。
     
    對抗流感病毒感染的新途徑
     
    雖然有幾種不同的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流感病毒感染,但對這些藥物有抵抗力的病毒出現的風險意味著,繼續尋找新的抗病毒目標很重要。Hao等人在這個方面取得一項新進展:通過改變流感病毒以使其能夠感染果蠅的細胞,他們得以能夠利用強大的基因組范圍的RNA干涉(RNAi)篩選方法來識別該病原體成功感染所需的大量宿主基因。他們發現了幾個宿主蛋白,在人體細胞中,這些蛋白在H5N1和H1N1流感A病毒的復制中有關鍵作用,但在其他病毒的復制中沒有。同樣的策略也應適用于其他病毒,只要它們的復制周期至少有一部分能在果蠅細胞中得到支持就行。
     
    (田天/編譯,更多信息請訪問www.naturechina.com/st)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