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存在時的恒星誕生
研究人員說,一種新的電腦模擬顯示了巨型星球是如何在一個巨大的黑洞周圍形成的,這種結果挑戰了傳統的看法并向人們提供了有關恒星形成的一種新的解釋。Ian Bonnell和William Rice所開發出的這種電腦模擬,展示了氣云是如何與巨型黑洞進行相互作用并形成偏心星盤,以及它接著如何崩解成為維持偏心形狀的巨型星球的。他們的發現與在我們銀河星系的實際觀察是一致的,這些觀察表明,銀河星系中有一個巨大的黑洞,其四周有著巨大且偏心的星球。以前,研究人員認為,黑洞的重力和高能性力量會破壞任何如分子云一樣脆弱的東西,并在它能夠形成任何星球樣實體之前就會遭遇徹底的毀滅。但是,這一新的電腦模擬提出了氣云即使是在黑洞存在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形成星球的證據,而且,如果該氣云足夠巨大的話,那么,它們形成的星球可能也會是極端巨大的。一則由Philip Armitage撰寫的Perspective以我們的星系作為背景對這一發現的涵義進行了討論,并且還提出了關于氣云起源的有關問題。
大氣環流的新觀點
研究人員報告說,中緯風暴通過將溫暖濕潤的熱帶空氣提升到較高的對流層而在全球大氣環流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文章的作者Olivier Pauluis及其同事說,這一從前在大氣環流中不受重視的成分在一個更加溫暖和潮濕的世界中甚至可能會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有關大氣如何將熱從赤道傳送到南北兩極的傳統構想是:空氣主要是在熱帶的一個被稱為Hadley Cell的體系中上升,并在高海拔的地方開始朝兩極移動。然而,那種觀點是建立在忽略空氣中水汽的能含量所做出的計算。Pauluis及其同事如今在納入大氣濕度效應后顯示,在中緯地區上升的空氣比以前認識到的要多得多。在這一新的構想中,有幾近兩倍之多的空氣質量通過地球的大氣進行環流,而有高達一半的上升至上對流層的空氣發生在中緯地帶。
(本欄目文章由美國科學促進會獨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