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水資源價值與重大工程決策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可供人類利用的表現為各種相互獨立的靜態物質和能量。而環境資源則是靜與動的統一體。幾乎所有的自然資源都構成人類生存的環境因子,從自然資源到環境資源,是我們認識的一種深化。就水資源與水環境而言,人類對水的認識最初主要用作飲用、灌溉和利用水的浮力簡單航渡,價值構成只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隨著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逐漸認識到水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還有其他的價值,比如說間接使用價值,包括生態服務價值、環境美學價值,甚至包括未來的價值。
總經濟價值論詮釋環境資源的價值
目前,國內外對水資源價值理論的研究,僅僅是因為水資源開采后用于生產、生活,能進行價值創造,即僅僅是具有直接使用價值。而總經濟價值理論不僅僅包括了水資源的直接使用價值,還包括了其間接使用價值、非使用價值。這是環境經濟學在環境資源價值認識上的一個突破,為我們重新認識水資源價值,更有效地利用水資源奠定了基礎。
在環境經濟學中,環境資源的價值稱為總經濟價值,包括使用價值或有用性價值,非使用價值或內在價值兩部分。
使用價值可進一步分解為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選擇價值。對于水資源來說,其直接使用價值是水資源能直接滿足人們生產和消費需要的價值,用于飲用、制造、灌溉、養殖、航運、發電等。間接使用價值類似于生態學中的生態服務功能,如水能調節小氣候、容納污染物、實現營養循環、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生物棲息地等,因此間接地創造了價值。選擇價值又稱為期權價值,指人們愿意為保護水資源以備未來直接或間接使用而支付的貨幣價值,體現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念。而水資源的非使用價值是指其內在的屬性,即水資源存在即有其價值。水的存在給予人美的感受,也體現了水資源的價值。
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爭論
理論與實踐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在很多情況下,對同一事件卻出現截然相反的觀點。現在列舉幾個近年來發生的爭論中的不同觀點。
1.寧夏該不該發展水稻的爭論。
認為不該種水稻的理由主要為:在黃河水供應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總量不可能增加甚至可能繼續減少的嚴峻形勢下,人們似乎更有理由提出質疑:寧夏還應該種植水稻嗎?黃河下游的一些省份就有人對寧夏種植水稻提出異議。
相反的觀點則認為:(1)寧夏有種植水稻的歷史淵源,寧夏引黃灌區種植水稻有近2000年的歷史,種植水稻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稻旱輪作已經成為寧夏農業穩產高產的成功模式。(2)濕地生態用水需要。水稻田是中國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歷史最為悠久、對中華民族貢獻最大的人工濕地,寧夏“塞上江南”的景觀美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種植水稻。濕地對維持西部生態平衡、調節氣候,起著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地球之腎”的作用。
稻田需水量實際上是生理需水與生態需水之和。所說水稻耗水量大,實際上是連同濕地生態用水都記入了水稻耗水量。作為水稻生理用水,改進灌溉方式,還有節約空間,而作為維護濕地,應該充分考慮維護當地生態環境的作用。實質上是如何評價直接經濟效益與間接經濟效益以及其存在價值的問題。
2.在干旱半干旱區如何使用城市景觀用水。
有人撰文指出:一些水資源缺乏的干旱城市,不顧水資源家底,在生活用水都相當緊張的情況下,過度開發使用城市景觀用水,挖湖造景,截留流經城市的河水,從而影響了下游農業和生活用水,無法維持河流水量的正常平衡。
作為一個中國人,首先應該從國情出發,權衡利弊,因地制宜,堅決反對干旱城市置生活用水于不顧,片面追逐所謂水景觀。
相反的實踐是:
山西境內最大的河流汾河,由于工農業發展,用水增加,直接向汾河排污。太原以下河段都是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
到上世紀80年代,上蘭村、晉祠難老泉等汾河沿途的很多泉水都干涸了。由于山西水量不足,從黃河干流萬家寨筑壩引黃濟晉,上個世紀80年代后,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速,汾河在缺水的同時又增添了污染,加重了“死亡”。
為了改善作為省會城市的生態面貌,太原實施了汾河蓄水美化工程,該工程到2000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一個長6千米、平均寬22米的湖面出現在太原人面前。
這個綠色走廊對凈化空氣、消除水體污染、調節氣溫、增加空氣濕度產生了重要的生態功能。據觀測,該區域夏季最高氣溫比其他區域低4℃左右,相對濕度提高10%~20%。每日可產生新鮮氧氣1678.5噸,吸收降解廢氣3480噸。這對缺水少綠的北方中心城市有著極為重要的典型意義。
中國工程院組織完成的咨詢建議,對于西北干旱區的生態保護,提出農區以小流域為單位,按經濟用水與生態用水各占50%的比例,合理安排農田面積、以水定地的措施。這樣的措施在城市也應借鑒實行,讓城市生態用水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