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創新”成為席卷全國的標志時,源于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一份中國科技評估報告卻吹出了涼風:“中國的創新系統就像‘群島’,各島嶼間沒有充分聯系,難以形成溢出效應。”
這份報告發布于9月11日,它承認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投資大幅增長,其數額已經匹敵德國,在科技方面中國已成為了全球競爭者。但是,中國在創新能力和表現方面與具有相似研發投資的經合組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這一判斷,并非無視中國的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在2006年已經躍居世界第二這一令人鼓舞的事實。
報告的作者之一、經合組織科技與產業處的張鋼博士對科學新聞記者解釋:“科技論文發表量當然可以作為衡量知識生產量的一個指標,但是它很難作為創新的指標。在更多的情況下,專利數量被當作了創新的指針。”
張鋼補充說,如果把創新理解為不斷推出具有創造性的新產品,那么中國比起研發經費相同的德國來就差了。
據國家統計局2007年統計公報顯示,當年中國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664億元,比2006年增長22.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9%,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增至180億元。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早在2006年就在專利申請數量上超過德國,居于世界第三位,但是按每10億美元GDP產生的本國居民專利申請量排名,韓國位居榜首,日本、德國、新西蘭和美國分居2至5位,中國排名則在第9位。
中國專利數量大,但是尚缺乏衡量科技應用的發明專利,而且中國國內授權的發明專利中,仍然以外國人為主。2007年,中國全年授予專利權35.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只占到總授權量的19.3%,為6.8萬件,而授權給國內居民的專利不足一半,為3.2萬件,占47.0%。
因此,正如中國領導人和科學領袖一再強調的那樣,創新之于中國實在意義重大,OECD的中國科技評估報告亦持此論調。中國亟須改善出口結構,使之從基于低成本的勞動力轉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讓中國的出口主要來自中國公司而非外商投資企業,后者現在占據了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將近90%。
報告的作者說,目前的研發與創新的區域模式在知識生產者和潛在的使用者之間創造了巨大的物理隔離。此外,盡管外國在華投資日益貢獻于中國的創新,國內的企業界在研發累計投資、科技人力資源和相關基礎設施等具有生產性價值方面的行動遲緩。
中國政府正在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22家中國創新型生物技術公司都接受過政府資助。
但是,張鋼說,除了直接資助公司外,“對于中國來講重要的是改善創新的框架,從而建立一種創新文化,并為企業提供條件和激勵來把注意力轉向創新。”
就激勵企業創新的問題,記者也向北京華旗資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馮軍尋求意見。馮軍說:“政府向各個公司分配資助太平均,像撒胡椒面,而不是集中在幾家企業上以取得關鍵突破。反觀韓國,政府集中資源培養了一批企業,帶動了全國科技力量的壯大。”
另一方面,盡管部分地區在推進中國科技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從國家創新系統的角度而言,現在的區域創新模式并非最優,對于社會公平也十分不利,很多地區在創新方面發展嚴重不足。OECD的報告指出,中國如果要成為創新方面的世界領導者,它必須要解決區域差距并促進企業的投入。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鋼表示,地區差異問題不僅僅關系到國家創新系統和資源利用的問題,它已經變成一個政治問題,應盡快解決。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