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黃海生態區生物多樣性評估報告
10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韓國慶尚南道昌原市第10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上發布了《黃海生態區生物多樣性評估報告》,同時呼吁作為濕地公約締約國的中、韓兩國政府加大對黃海生態區的保護力度。
世界自然基金會于2002年啟動了黃海生態區的保護工作。為了深入了解黃海生態區生物多樣性現狀,并為從事生物多樣性、漁業資源保護和海岸帶綜合管理事業的政府、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組織提供科學信息,其后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日、韓三國的科學家歷時兩年,合作完成了《黃海生態區生物多樣性評估報告》。
報告中的黃海生態區包括渤海、黃海和東海北部水深不超過200米的海域。報告顯示:黃海生態區的生物多樣性豐富,且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目前,在該生態區已記錄到魚類280種、無脊椎動物500種、水鳥和海鳥約200種、鯨豚類17種、海豹1種。
報告還描述了黃海生態區海洋哺乳動物、鳥類、魚類、軟體動物、高等植物、藻類6大動植物類群共129個最具代表性的物種的基本生物、生態學學特征,并詳細記錄了這些物種的關鍵棲息區域等。據介紹,這種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跨學科、跨國界的綜合評估與分析,在黃海生態區的保護史上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