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光照能影響表達不同神經傳輸物質的神經元數量
表達各種不同神經傳輸物質的神經元之間的平衡,被認為是在腦發育過程中由基因控制確定的。這是一個關鍵的步驟,它使得各組神經元之間能夠傳遞信號。現在,由Davide Dulcis和Nicholas Spitzer完成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生理刺激也能調控一組神經元中所表達的神經傳輸物質類別。他們發現,暴露于自然光的蝌蚪會增加表達多巴胺的中樞神經元的數量,而這反過來又會影響皮膚顏色變化及它們的偽裝潛力。本期封面所示為在自然環境中適應了黑暗的一只蝌蚪和適應了光照的一只蝌蚪,其中一只比另一只偽裝更好。這一發現也許還有更廣泛的意義,并且還可能與由生源胺調控的認知狀態的變化有關。有趣的是,人們用亮光療法治療季節性情感障礙患者已有20多年了。季節性情感障礙是一種抑郁癥,被發現與多巴胺信號作用障礙有關。
決定鳥鳴時程的大腦機制
人說話和鳥唱歌等復雜行為要求在多種時間尺度上、在正確的時刻完成一組有序的運動。控制這種類型行為的“時鐘”的性質仍然不是很清楚。現在,一項具有廣泛用途的方法被用來確定決定鳥鳴時程的時鐘回路。該方法利用的是腦過程的速度強烈依賴于溫度這樣一個事實。當斑胸草雀運動前區高級發聲中樞(HVC)的活動因溫度降低而減慢時,其叫聲的總體速度也降低,但叫聲內的聲學元素結構保持不變。這說明HVC是腦中控制決定鳥鳴時程的復雜行為序列的區域。
鈉離子通道電壓傳感器的性質
神經和肌肉細胞中的鈉離子通道隨跨膜電壓的變化而開關。它們是產生神經脈沖的關鍵,是很多毒素和藥物的作用目標。與由電壓門控的鉀離子通道(由4個含有相同電壓傳感區域的亞單元組成)不同的是,鈉離子通道來自一個基因,含有4個不相同的電壓傳感區域。Bosmans等人利用對稱鉀離子通道作為“記者”,來揭示移植進一個鉀離子通道核中的各種不同鈉離子通道電壓傳感器的性質。他們發現,“槳狀”區域對鈉離子通道的功能很重要,毒素—“槳狀”區域互動具有高度特異性。
夜晚看到的土星極光
行星極光一般是在一個行星的電離層和磁層之間流動的電流產生的,這種電流將帶電高能粒子加速,后者隨后撞擊上層大氣(而發光)。最近關于土星極光的模型預測,土星的極光主橢圓區只有微弱的輻射。現在,Stallard等人介紹了卡西尼探測器從一個新角度拍攝的圖片,它們首次讓我們從土星上夜晚的一邊看到了極光。這些圖片顯示,主橢圓區的輻射既有朝兩極方向的,也有朝赤道方向的。極向輻射隨時間發生變化,似乎與強磁層壓縮無關。該極光對土星來說似乎是獨特的,無法用關于土星磁層的當前模型來解釋。
單一電子自旋的超快光控
被束縛在一個半導體納米結構中的單一電子自旋,是量子計算的一個理想量子位,因為它在脫散作用影響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并且容易用電或光來操縱。以前,研究人員曾用電控射頻脈沖演示過涉及初始化、自旋轉動和檢測的完全量子控制,但這種方法對于構建以有用的時鐘速度運行的量子計算電路來說太慢。電子自旋的光操縱所允許的運行速度要快得多,并且還有一個附加優勢:允許使用光接口。現在,Press等人實現了對處在一個量子點中的電子自旋的超快光控,而且,結合光初始化及檢測,演示了一個單一量子位邏輯門操作,它涉及由兩個光脈沖構成的一個序列。
冰川期—間冰期交替的新觀點
過去300萬年是一個氣候劇變的時期,地球上的狀況在寒冷的冰川期和溫暖的間冰期兩個極端之間交替。這些變化通常被解釋為氣候系統對地球軌道的微妙周期性變化或地球上二氧化碳背景水平的逐漸降低所作出的非線性反應。Thomas Crowley和William Hyde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們認為,這些越來越顯著的波動雖然是由軌道變化推動的,但卻是正在逼近某一分叉點的一個系統的瞬間行為的反映。所謂分叉點,是指在這個點上,該系統將經歷一個轉變,變為一個新的穩定氣候狀態,其特征是中緯度北半球有永久冰川。模擬結果表明,這樣一個轉變用地質學上的時間概念來說有可能發生在近期,但只能發生在一個不大可能的情況下,即大氣背景的二氧化碳濃度降到低于過去1萬年間的任何一個數值。

封面故事:
紀念達爾文《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
2009年2月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他也許是近代最有影響的科學家。而2009年11月則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在兩個世紀的時間里,沒有一個科學家對科學、政治、宗教、哲學和藝術的影響能與達爾文相比。本期Nature是紀念《物種起源》發表150周年專輯,內容包括關于達爾文、其生活及其科學和傳奇的新聞、研究和分析。
Rhcg因子與氨代謝的關系
關于包括Rh血型抗原(RhCE和RhD)在內的Rhesus (Rh)因子與微生物氨運輸載體在序列上有“遠親”關系的出乎意料的發現意味著,這些蛋白可能有一個尚未被發現的生物功能。現在,Biver等人報告說,缺少腎Rhcg因子的小鼠氨分泌受損,應對酸壓力的能力減弱。Rhcg還是附睪流體平衡所需要的,與雄性生育能力有明顯關系。這項工作與認為氨穿過收集管道上皮的運輸完全通過類脂相擴散發生的常見假設是矛盾的,并且表明,Rhcg在腎臟和雄性生殖道內的氨處理和pH值平衡中都起一定作用。
成人睪丸干細胞
雖然成人睪丸細胞僅限于在正常發育過程中產生生殖細胞,但來自幾個方面的證據都表明,它們在適當條件下可成為多能細胞。現在,這些條件已被發現。從來自成人睪丸的未成熟人類精子細胞開始,Conrad等人確定了可像人胚胎干細胞一樣被操縱和分化的細胞系。這些細胞可被穩定地分化成為分泌胰島素的細胞或肌性細胞系、成骨細胞系和與神經細胞相似的細胞系。當在皮下移植時,這些細胞會在小鼠身上形成畸胎瘤,這是它們具有多能性的進一步證據,也反映了這些細胞在再生治療中所具有的潛力。
哺乳動物霍利迪連結體
解離酶被發現
在減數分裂和同源DNA修復中,會形成一個被稱為霍利迪連結體的四鏈DNA中間體。這個結構以共價鍵方式連接兩個DNA分子,因此必須將其拆解,才能讓染色體正確分離和復制。1991年,研究人員發現,大腸桿菌中的ruvC基因的產物為細菌霍利迪連結體解離酶。不過,哺乳動物相應的酶卻并不好尋找,但經過17年之后,它們終于被發現了。人體中的這種酶是一種被稱為GEN1的蛋白,酵母中的這種酶是其直系同源蛋白,即Yen 1。二者都是結構特異性核酶的Rad2/XPG家族的成員。
千年尺度氣候變化的原因
實際上可能比較簡單
人們經常用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突變來解釋Dansgaard Oeschger氣候振蕩的物理特點。Dansgaard Oeschger氣候振蕩是使上次冰期中斷的一系列迅速氣候波動,其周期性與南極洲和格陵蘭冰芯中記錄的溫室氣體CO2和N2O的波動相關。溫室氣體的這種變化曾以不同方式被歸因于海洋物理過程、生物過程及陸地生物圈內變化的多樣性。Andreas Schmittner和Eric Galbraith介紹了用一個將冰川氣候和生物地球化學周期結合起來的耦合模型完成的模擬結果,這些結果說明,溫室氣體上述變化的情形實際上比較簡單。他們發現,全球海洋中營養物和溶解氧的分布的變化(由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變化所導致),有可能對所觀察到的千年尺度變化的大部分作出解釋。
視覺注意力調控機制
在腦中的精確位置
注意力轉移的顯著影響,可由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癥兒童的行為得到很好演示。人們認為,注意力效應出現在丘腦中,但對視覺系統而言,事實證明,要確定傳感處理最早階段的精確發生位置很困難。現在,McAlonan等人用獼猴所做實驗表明,空間注意力調控發生在外側膝狀核中,(使其上發生抑制性連接的)相反效應發生在相鄰丘腦網狀核中。這種相互活動可能是產生瞬間注意力的一個機制,從而證實了由Francis Crick在近25年前提出的一個觀點,當時他的興趣正從DNA轉向神經科學。他假設,注意力的方向是由腦中的一個小核指引的,這個小核正是丘腦網狀核。
(田天/編譯,更多信息請訪問www.naturechina.com/st)
《科學時報》 (2008-11-21 A3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