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自然》雜志精選



    封面故事:印度洋今后還將發生大海嘯 
     
    在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沒有任何已知的東西可以讓我們作為依據去預測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奪去近25萬人生命的印度洋海嘯。這一海嘯進入地質史的方式是,在被其淹沒的海灘上留下幾厘米厚的沙子。現在,Jankaew等人發現了在帕萊松島(泰國西部一個荒島)沼澤洼地的黑色土壤中所保存下來的以前海嘯的這種沉積物記錄。本期封面圖片所示為從2007年在那里所挖的一個坑中取出的樣品:最上面的淺色層代表2004年的海嘯,而下面類似的一層所記錄的則是公元14或15世紀發生的一次海嘯。圖中標尺刻度為10厘米長。在印尼Aceh完成的另一項研究中,Monecke等人發現,2004年的沙層之前為過去1200年間3次海嘯產生的沉積物。這些早期沉積層中的某一個,可能與泰國所發現的一個中世紀海嘯沉積層能夠匹配上。這兩項研究所取得的發現表明,2004年的海嘯既不是同類海嘯中的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微RNA是后生動物的一個早期特征
     
    微RNA是1993年在線蟲中發現的抑制性小RNA分子,廣泛分布在復雜動物中。人們普遍假設,它們是當動物形成雙側對稱性(即動物身體結構復雜到有前部和后部以及上部和下部)時作為微調基因表達的一種方式而出現的。但新的研究工作(這項工作是基于對3種基底后生動物門的代表動物—— 一種扁盤動物、一種海綿和一種海葵,及一種單細胞領鞭毛蟲的總RNA內容所作測序進行的)表明,微RNA出現的時間要比人們以前所想的長得多。調控性微RNA通道似乎是在后生動物演化過程中非常早的時候出現的——是當多細胞生命方式出現時出現的,盡管這種機制后來在一些生命分支中丟失了。
     
    關轉錄因子Npas4是腦細胞中的“主開關”
     
    激發性和抑制性突觸數量之間必須保持很好的平衡,神經回路才能發揮功能。人們對突觸尤其是抑制性突觸依賴于活性的形成中所涉及的細胞內分子信號通道基本上不了解。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轉錄因子Npas4在腦細胞中起一個“主開關”作用,維持突觸激發和抑制之間的體內平衡,該平衡被認為在如自閉癥、癲癇癥和精神分裂癥等神經疾病中受到破壞。Npas4通過調控超過200個依賴于活性的基因的表達來發揮作用,這些基因反過來又控制由GABA調控的突觸(它們形成激發性神經元)的數量。
     
    GSK-3在促進白血病病情發展中的作用
     
    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GSK-3(糖原合成酶激酶-3)是很多信號通道的構成部分,包括那些在糖原生產、細胞凋亡和干細胞維持中所涉及的信號通道。這些通道中的其中一些已被與人類疾病聯系在一起,而GSK-3抑制劑則被看作是糖尿病和阿爾茨海默氏癥的可能治療藥物。現在,GSK-3被發現在支持急性白血病的病情發展中扮演一個以前人們未曾料到的角色——這個角色與人們根據其在抑制某些癌癥中被異常激發的信號通道中扮演的已知角色所作出的預測是相反的。比較矛盾的是,GSK-3支持由MLL(混合型白血病)致癌基因引起的一種與眾不同的遺傳性白血病亞型。在一個MLL白血病的小鼠模型中,GSK-3的抑制影響癌癥病情的發展,說明它的確是一個候選藥物作用目標。
     
    費米液體與金屬鐵磁性
     
    傳統金屬的低溫性質可用費米液體理論很好地描述,該理論將電子當成由散射的、卻并不發生相互作用的實體所構成的一種氣體來處理。但有趣的是,人們正在發現費米液體理論在其中失效(失效的方式經常是很神秘的)的一些金屬體系的例子。Smith等人描述了這樣一個例子,在其中,非費米液體性質可被歸因于一個具體過程——在處于磁化邊緣的一種金屬中電子自旋之間的長距離相互作用。這樣一個體系被稱為“邊際”費米液體,它為經典金屬和更奇特的非費米體系之間提供了一個概念性聯系。
     
    農用化學藥品威脅兩棲類種群數量
     
    在過去20年里,世界各地不同地方都有關于兩棲動物種群數量下降的報道。這些事件被歸于不同原因(經常并沒有很多證據支持),包括生境損失、氣候變化和疾病等。現在,關于美國明尼蘇達州濕地中北方豹蛙(Rana pipiens)的一項案例研究表明,農用化學藥品的使用,再加上寄生蟲的感染,是造成種群數量下降的一個因素。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找到與這種青蛙身上吸蟲幼蟲多少相關的因素。這些寄生蟲如果很多,會使青蛙身體虛弱,引起四肢變形、腎臟損傷甚至死亡。在關于吸蟲感染的超過240種可靠的預測因素(這些因素包括從各種不同植物和動物物種的存在到農用化學藥品和生境地理因素等)中,兩個因素比較突出:莠去津除草劑和磷酸鹽化肥。莠去津和磷酸鹽是玉米和高粱生產的主要農用化學藥品,它們加在一起可解釋吸蟲豐度變化的74%。
     
    (田天/編譯,更多信息請訪問www.naturechina.com/st)
     
    《科學時報》 (2008-11-5 A3 國際)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