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迄今最大規模的對人類DNA多樣化的調查
據Jun Z. Li及其同事透露,對來自51個族群938位個人的65萬個常見的單字母遺傳變異(或單核苷酸多態性,簡稱SNPs)所進行的新的調查,是迄今為止對人類遺傳多樣性的最大規模的分析。他們的研究對在小面積地理區域的現代人群的演進以及他們最初向世界各處的擴散提供了某種解釋。例如,研究人員能夠將8個不同的歐洲組群和4個中東組群的遺傳起源進行梳理分解。他們的數據組同時也支持第一波現代人向外擴散的“起自非洲”的模式,這些人在離開非洲之后以踏腳石級進方式在世界其他地方殖民定居。研究人員證實,族群內的遺傳變異占了人類遺傳多樣化的絕大部分,但他們還提出,族群間也存在足夠的變異,使得人們可以在細微的層面對人類族群進行描繪與比較。
鱗翅目幼蟲如何改變其偽裝
風蝶幼蟲是欺騙高手。在其生命的早期階段,它們看上去就像是鳥糞中的黑白色的黏稠物,而在它們化蝶之前那一刻,它們又與供其生活的綠葉相似。研究人員現在已經找到了引起這種外觀變化的荷爾蒙。在本期的Brevium中,Ryo Futahashi及Haruhiko Fujiwara報告說,這種荷爾蒙(稱作保幼激素)的體內水平在“鳥糞期”終止的時候會下降,并對幼蟲給予某種化合物的處理,該化合物與阻止幼蟲進化到葉子模仿階段的激素類似。保幼激素看來不僅調節幼蟲的總體色彩圖案,而且還調節其表層結構的發育及在特殊斑紋處的色素分布。
第一“尖峰”時的視覺
對蠑螈視網膜的新研究或許可以解釋,人類及其他動物是如何快速處理那些在我們向不同方向扭轉頭時或眨動眼睛時只閃現了幾個毫秒的影像。這些實驗表明,某些視網膜神經元通過它們的首次“尖峰”或電通訊脈沖的時間控制將視覺影像傳達到腦部,這與腦部基于神經元產生的尖峰數將某影像在腦中拼湊起來的理念形成了對比。Tim Gollisch與 Markus Meister利用第一尖峰法研究發現,蠑螈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中的一個單一的尖峰可以通過控制其相對于其他神經元細胞中尖峰的出現時間來傳達視覺影像。研究人員發現,這一過程相較于用尖峰數來進行影像編碼,速度更快且能夠更加可靠地傳達影像。
讓電腦以“后知之明”學習
研究人員報道說,給電腦模型增設后悔因素之后,電腦可以更為準確地預測人類所作出的決定。本研究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在策略性博弈中都會回顧以往那些他們自認為最好的行動步驟(在知道其他人的行動步驟是怎樣的時候),從而修正其下一步行為。Davide Marchiori與 Massimo Warglien對基于生物性神經網絡的數學模型究竟能多么準確地預測在多種經濟博弈中參與者的行動意向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如果引進一個后悔近似值的話,這些模型可以比常規經濟學習理論更準確地預測人們的行為。
(本欄目文章由美國科學促進會獨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