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科研機構是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國家科研機構是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骨干引領作用。

    一、國家科研機構是近現代科技高度社會化、建制化、專業化的產物

    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科研機構,始于17世紀的法國科學院。伴隨著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蓬勃興起,國家科研機構在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后發國家抓住科技革命機遇實現趕超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當今世界,所有發達國家、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大國都有自己的國家科研機構,與研究型大學、企業研發組織共同構成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發主體。

    16、17世紀,以牛頓為代表的科學家建立了現代科學理論體系和實驗研究方法,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英國于1660年成立了皇家學會。其后,法國科學院、德國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相繼成立,聚集了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專職從事科學研究。這些國家科研機構的成立,標志著科學研究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確立起來,成為有組織、獨立的社會職業。支持科學研究也成為國家的一項基本職能,建立國家科研機構、集中優秀科學家開展科學研究成為各國競相效仿的模式。

    隨著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成熟和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一些國家認識到科學技術蘊含的巨大力量,陸續建立了一大批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多種類型專業性國家科研機構,主要開展自然資源調查、解決醫療衛生問題、發展農業科技、研究制定測量標準、開展服務國防需求和產業技術發展的應用研究等。

    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科學革命的興起,科技在促進產業與經濟發展、提升國家整體競爭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加顯現。學科不斷分化出眾多的分支學科,科研活動規模不斷擴大并對大型精密儀器設備提出更高要求。世界主要國家開始對國家科技力量進行整體戰略布局,創建了一批綜合性國家科研機構。1911年德國成立了威廉皇家協會,1916年加拿大組建了國家研究委員會,1917年日本成立了理化學研究所。這些綜合性國家科研機構成為各國發展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干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應對國家安全、社會發展、人口健康和經濟發展的需求,發達國家進一步強化政府對科技活動的干預,紛紛投入巨資,在核技術、空間技術、能源科技等熱點領域建立科研機構,開展全方位科技競爭,逐步形成各自完善的國家整體科技布局。美國在拓展已有國家科研機構職能的同時,還成立原子能委員會、國家航空航天局以及能源部所屬的國家實驗室。英國、法國、日本等也都相繼建立了一批國家科研機構。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一大批科研機構應運而生。

    國家科研機構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比較集中,以德國、法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和中國等為代表,擁有綜合性、實體性的大型國家科研機構,表現為科學院、學會、科研中心、聯合會等形式。另一類相對分散,以美國、英國為主要代表,擁有許多專業性、部門管理為主的國家科研機構,表現為國家實驗室、研究院所、研究理事會等形式。

    二、國家科研機構擔負著服務國家目標、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

    國家科研機構關系國家長遠發展和戰略全局,是國家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主要設置在戰略必爭領域。這些領域具有長遠性、風險大、技術難度高的特點,靠市場機制不能解決,必須由國家集中投資和組織,保證研究開發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總體上看,各國國家科研機構的人員規模都比較大,研發經費占政府研發總投入一般的比例都達到30%—40%。如美國國家科研機構有20多萬人,研發經費占政府研發總投入的40%左右,德國國家科研機構有8萬多人,研發經費占政府研發總投入的45%左右。

    服務國家目標。國家科研機構在國家科技布局中發揮著基礎和核心作用,主要開展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和綜合性的研究工作,是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發起者、承擔任務的主體與骨干力量。通過牽頭發起和組織實施重大科技計劃,聯合優勢科研力量,緊緊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協同攻關,形成集群優勢。一些國家科研機構還擔負科研資助的職能,面向全國設立競爭性項目,支持開展相關領域研究。

    開展重大前沿研究。國家科研機構代表國家科技的最高水平,集中解決新興、交叉、綜合性的前沿科學問題,聚焦未來技術前沿,提出新理論新方法,開辟新興前沿方向,創造新知識,為新興技術提供源頭,在本國科技創新中發揮引領作用。如截至2011年,美國能源部17個國家實驗室共有87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德國馬普學會共有32位科學家獲諾貝爾獎,超過德國大學的獲獎人數。

    建設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國家科研機構負責建設、管理和運行國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研發重要科研裝備,為大學和企業開放共享大型科技基礎設施提供技術支撐服務,基于大科學裝置與大學、企業聯合開展綜合交叉前沿研究。如,美國能源部的核心使命包括“建造與運行大科學裝置和設施,供聯邦政府、大學、產業界和其他科研機構利用”,亥姆霍茲聯合會是德國最大的、以大型基礎研究設施為依托的國家科研機構。

    開展技術轉移與技術服務。重視加強科技創新與市場的聯系,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知識、技術和人才,是國家科研機構的重要任務。一般通過設立專門機構或利用技術轉移中介機構推動科研成果向企業轉移,通過承擔企業委托的研究任務、合作共建研發機構、共建產學研創新聯盟等形式為企業研發提供技術支撐和咨詢服務等。如美國能源部所屬的國家實驗室都成立了技術轉移辦公室。

    培養創新型人才。發揮科研資源豐富的優勢,集聚優秀人才,培訓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和青年人才,是國家科研機構的重要任務。與大學和企業建立密切的人才交流關系,鼓勵研究人員到大學任教、到企業任職,與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接受博士后和訪問學者、客座研究人員等。如德國馬普學會鼓勵研究人員去大學擔任兼職教授,其80%的所長和室主任都在大學任兼職教授。許多國家的國家科研機構也在探索自主培養研究生的新形式,如德國馬普學會成立了國際研究學院,吸引和培訓急需的青年科學家。

    開展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這是國家科研機構擴大科技資源來源、保持和提升科技競爭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國家科研機構主要與國際上高水平科研機構、大學開展合作研究、人才培養、共享科技基礎設施等,代表國家發起或參與國際聯合研究計劃、參加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同時從自身戰略布局需要出發,在海外建立或共建研發機構、設立辦事機構等。如美國聯邦政府各部門簽署的與科技相關的協議有900多個。德國馬普學會在全球有2900多個研究合作機構,在美國設立生命工程研究所,在韓國浦項工業大學設立材料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共建了青年伙伴小組和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有神經回路遺傳學研究中心。

    三、科技發達國家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國家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機制

    國家科研機構形式多樣、各有特點,與本國的歷史、國情和發展階段等密切相關。科技發達國家注重引導國家科研機構服務國家目標、提升核心競爭力,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治理結構、管理模式、資源配置機制、用人制度等。

    擁有完善的治理結構。一般通過法律形式明確國家科研機構的設立與變更、定位與職責、隸屬關系、管理體制等,或通過章程規范其組織管理,主要采取國家或政府部門直接管理和委托社會力量管理兩種方式。綜合性國家科研機構或委托管理的國家科研機構一般由政府、企業、社會等相關利益方組成理事會或咨詢評議會等決策機構,負責對其運行和管理的重大問題作出決策。政府部門直接管理的國家科研機構,其負責人主要由政府或部門直接任免。

    重視戰略管理與績效管理。政府一般采取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的方式,從整體上引導國家科研機構的研究方向,將國家整體目標分解并落實到相關科研機構的目標和任務,主要評價其目標完成程度、整體績效和創新貢獻,同時也充分尊重科學研究活動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保證科學家自主、獨立、持續地開展研究工作。

    給予穩定的經費支持。根據國家科研機構定位采取相應的經費配置方式。一是目標導向的機構配置模式,國家科研機構根據國家確定的目標,基于自身使命和定位提交年度預算申請,由政府批準后實施。二是基礎研究穩定配置模式,政府給予全額穩定預算支持。三是機構配置為主、項目競爭為輔的模式,以穩定支持為主,同時設立競爭性基金或計劃,允許科研機構參與項目競爭。穩定支持采取切塊經費或支持科研機構牽頭實施與其使命相關的戰略性科技計劃的方式,一般占科研機構總經費的80%以上。四是應用導向的市場配置模式,主要針對面向產業開發關鍵共性技術并提供技術服務的科研機構。

    實行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政府直接管理的國家科研機構,對研究人員的管理有兩種方式,一是在招聘、晉升和薪酬制度方面采用與公務員相同的制度,同時也引入競爭機制對新進人員實行合同聘用;二是采取合同聘用制度,長期聘用與有限期聘用相結合,通過一定期限的考核評價,對高級科研人員實行終身聘用,對青年科技人員采取有限期聘用或合同聘用。委托管理的國家科研機構一般采取與管理方性質一致的人員管理方式。

    四、我國國家科研機構的發展、改革和創新

    新中國國家科研機構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科技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著眼新中國建設全局和未來發展,作出成立中國科學院的重大戰略決策,標志著新中國擁有了一支國家科技戰略隊伍,開啟了我國自主發展科學技術的光輝征程。

    在“十二年遠景規劃”的實施和“兩彈一星”研制期間,中國科學院逐步形成了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相對齊全的布局,開創了我國計算技術、半導體技術、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化等新技術領域,向工業、國防和地方成建制轉移了大批科研機構,在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中發揮了火車頭作用。由此,我國初步建立起以中國科學院為學術領導核心,中國科學院、部門研究機構、高等學校和地方研究機構共同組成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國家科研機構在奠定、發展我國科學研究基礎,有效解決“兩彈一星”等一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重大而迫切的關鍵科技問題,迅速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后,恢復和重建了“文革”中受到嚴重破壞的學科體系和科研機構,迎來“科學的春天”。1985年黨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國家科研機構在科技體制改革中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中國科學院率先實行所長負責制、成立開放實驗室、設立面向全國的科學基金,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第一個科技工業園區,培育出聯想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支持中國科學院開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要求中國科學院要“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培養造就高級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不僅要創造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更要造就一流的人才”,進一步指明了國家科研機構的發展目標和方向。中國科學院率先實行崗位聘用制度和競爭擇優的用人制度,建立以“三元結構工資”為主體的分配制度,改革資源配置機制和科技評價獎勵制度,基本建立了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同時,國家推動一批面向產業技術的科研機構轉制為企業,產學研結合更加緊密,基本形成了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戰略布局。

    今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發布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指明了國家科研機構未來改革發展的方向。國家科研機構必須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為重點,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解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大力推進協同創新,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加強重要基礎前沿交叉領域的前瞻布局,完善用人機制和科技評價,凝聚造就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夯實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中國科學院將緊密圍繞黨和國家賦予的戰略任務,深入實施“創新2020”,堅持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進一步明晰新時期戰略定位,履行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體”的戰略使命,全面實施“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全面推進“一個定位、三個重大突破、五個重點培育方向”的戰略規劃,構建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三位一體”的發展架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重大產出導向的評價體系和資源配置體系,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和科教融合,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產出重大創新成果,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有力的知識基礎和發展動力,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進程中發揮好科技火車頭的作用。

    (原載于《光明日報》 2012-12-09 01版)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