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山大學陳鎮東教授來煙臺海岸帶所進行學術交流
2015年7月7日,臺灣中山大學陳鎮東教授應邀來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
交流期間,陳鎮東教授做了題為“Deducing acidification rates based on short-term time series”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煙臺海岸帶所所長孫松研究員主持。
陳鎮東教授的報告介紹了關于海洋酸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海洋酸化是大氣二氧化碳升高的必然結果,充分認識海洋變酸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對于研究和預測海洋酸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至關重要。目前全球為數不多的以海洋碳酸鹽化學相關參數為主要觀測對象的時間序列測站的結果顯示,以線性回歸求得的海水pH值年變化速率(或稱酸化率)的范圍為1.61 × 10?3 ~ ?2.5 × 10?3 pH單位,而海-氣二氧化碳平衡狀態下,這一年變化速率的范圍理論上應為?1.6 × 10?3 ~ ?1.8 × 10?3 pH單位。一般而言,pH的季節振蕩遠大于因大氣二氧化碳增加而造成的pH下降量。以時間為變量的一元線性回歸法,無法用來模擬pH的季節性振蕩。因此,線性回歸求得的海水酸化率,會受到季節振蕩、采樣頻率、時間序列長度以及采樣點分布等因素所影響。陳鎮東教授提出新的統計方法,利用海水溫度來量化以上影響因素對海水酸化率所造成的偏差。在剔除這些因素所帶來的偏差后,各測站海水pH值年變化速率的觀測值和理論值均符合的很好,而短期或采樣點分布不均的pH時間序列,則可通過這個方法,求得實際的海水酸化率,有助全球海洋酸化研究。
陳鎮東教授為臺灣中山大學中山講座教授、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副主席、IGBP/WCRP/IHDP/DIVERSITAS Monsoon Asia Integrated Regional Study(MAIRS)及Global Water System Project – Asia(GWSP)及Program of the East Asian Cooperative Experiments(PEACE)科學指導委員、Marine Chemistry副主編、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等多個SCI刊物的編委,曾任IGBP/IHDP/WCRP/DIVERSITAS Joint Global Carbon Project(GCP)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球海洋通量聯合研究(JGOFS)指導委員及執行委員、世界洋流實驗(WOCE)規劃委員、JGOFS及海陸交互作用(LOICZ)聯合邊緣海小組主持人,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百科全書海洋卷主編。陳鎮東教授是海洋碳循環領域的杰出科學家,研究領域包括海水營養鹽及碳化學、海洋酸化、全球變遷(含古氣候學),已在包括Nature、Science在內的SCI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被引用次數近5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