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天研究員和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來煙臺海岸帶所進行學術交流
2015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肖天研究員和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張曉華教授應邀來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
交流期間,肖天研究員做了題為“海洋多細胞趨磁原核生物”的報告。趨磁原核生物能夠產生磁小體因為具有趨磁性。在報告中,肖天研究員介紹了多細胞趨磁原核生物特點,多樣性以及分布情況。并且詳細介紹了菠蘿型多細胞趨磁原核生物的形態、結構、磁小體形狀及其運動等。張曉華教授做了題為“我國邊緣海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其生物地球化學意義”的報告。她詳細介紹了我國邊緣海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以及海洋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作用。同時,張教授還對細菌的群體感應做了詳細的報告。會議期間,在座的很多老師和學生就他們感興趣的地方與兩位專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肖天,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位會委員,山東省政協常委。主要從事海洋微生物生態學研究,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CNRS)長期合作進行海洋趨磁微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作用研究。先后承擔負責國家、中國科學院、省市和國際合作項目30余項,其中,主持973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1項、面上基金項目3項,山東省908項目1項。發表論文150篇,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90篇,SCI收錄75篇。參加出版專著7部,發明專利2項。
張曉華,女,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海洋微生物學(包括海洋微生物的生態分布、生物地球化學作用、環境適應機理及資源開發等)。近年來主持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863項目、1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1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項目及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在BMC Genomics、AEM、JB、Sci Rep、FEMS Microb Ecol、Plos One、Front Microbiol等雜志發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SCI論文60余篇。主編《海洋微生物學》和《海洋原核生物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