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高校學者來所進行學術交流
2010年8月25日上午,長江學者、山東大學特聘教授閆兵教授、臺灣中正大學朱延和教授與南昌大學熊華教授一行應邀來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訪問,并帶來精彩的學術報告。
閆兵教授,長江學者、山東大學特聘教授,現從事化學生物學和新型抗癌藥物的研究,致力于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究,尤其在機理、機制研究方面有獨到的創新性見解。學術報告以“Tell Carbon Nanotubes What to Avoid”為題,探討了碳納米管的毒理效應與生物兼容性,提出采用組合化學及模擬手段以指導合成相關化合物的方法。其中,他所開展的碳納米管對人體生殖系統的毒理效應的相關工作,以其重要的生理和毒理機制的深刻探索,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已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影響因子26.309)等。閆教授對科研趨勢的準確把握和理論的深入思考,深刻啟迪與會人員繼續向科研的“高精尖”邁進。
閆兵教授
朱延和教授,來自臺灣中正大學,多年來主要從事生物分子辨識、組合化學和離子液體等相關方面的研究。他做了題為“Analytical Tools for Studying Quantitative Biomolecular Recognition”的報告,主要包括親和電泳(AGE, ACE等)、壓電石英晶體微天平(QCM)、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在分子識別上的動力學研究,以及結合離子液體進行了氣相傳感的相關工作。朱教授幽默的講解贏得了陣陣笑聲,他的“興之所致,做到最好”的科研態度帶給大家一種“快樂科研”的理念。
朱延和教授
熊華教授,來自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長期從事食品高新技術與食品品質、消化吸收之間關系的基礎理論與應用基礎理論研究,而且在成果轉化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上也卓有成效。他以“食品微膠囊技術及其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研究”為題,展示了其近20年來的產業化關鍵成果,集中闡述了充分利用地方資源開展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思路,倡導“成熟高技術與傳統資源的結合”,從而更好的服務地方與社會,創造更多的社會和經濟價值。熊教授在科技成果轉化上的優秀經驗和建議,對旨在以“跨越界限,共創價值”為宗旨,走“產學研結合”之路的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熊華教授
會后,我所科研人員與來訪專家就相關領域的研究問題以及下一步的合作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