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陳楠生研究員和中國海洋大學包木太教授來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
發布時間:20-12-01
發布時間:20-12-01 |
【打印】
【關閉】
2020年11月30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陳楠生研究員和中國海洋大學包木太教授應邀來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研究所相關科研人員與研究生參加了交流會,會議由胡曉珂研究員主持。
交流期間,陳楠生研究員做了題為《球形棕囊藻赤潮動態過程及球形棕囊藻遺傳多樣性研究》的學術報告,介紹了球形棕囊藻赤潮的基因組學研究,通過采集赤潮爆發前后海水與濾膜樣品,分析球形棕囊藻與細菌,古菌以及其他藻類的時空動態特征。包木太教授做了題為《微生物與原油相互作用》的學術報告,介紹了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幾種方式(包括礦物風化、產生表面活性劑等),探索了降解十六烷的細菌多樣性與底物攝取模式的關系,并探究了細菌對烷烴的攝取機理。參會人員就對球形棕囊藻囊體內微生物菌群特征與藻的相互作用機制、原油降解菌攝取正十六烷過程中胞外酶的活性變化以及原油降解菌的驅化性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和深入交流。
陳楠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比較基因組學研究,特別是基因家族的起源和進化,基因組的共線性研究,以及基因表達的轉錄調控。在秀麗線蟲基因組發現了一個新化學感受基因家族(PNAS, 2005);注釋了海洋無脊椎動物紫海膽基因組的化學感受基因家族(Science, 2006);發現了人類寄生蟲瘧原蟲基因組中的重要靶向基因(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11);發現了人類肝內膽管癌的重要致病突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自2018年以來,利用基因組學技術研究有害藻華暴發機理,以及極端海洋環境中生物的適應與演化。共同發起全球萬種魚類基因組(Fish10K)計劃。在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等領域權威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80余篇。
包木太,男,黨員,教授/博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1),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9),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研究骨干,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研究骨干。現任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主任。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自然基金,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863計劃等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10余項。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發表論文180余篇,其中SCI收錄90余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項。獲海洋科學技術成果獎二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山東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