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岸帶所成功舉辦“第一屆國際海岸帶生物學大會”
第一屆國際海岸帶生物學大會(1st International Coastal Biology Congress,ICBC 2014)于2014年9月26-30日在煙臺隆重召開。作為新興的大型國際會議,ICBC2014為國內外海岸帶生物學領域的科學家、企業家以及政府領導提供了多元、跨界、直接的交流與合作平臺,來自 20 個國家和地區的31 位外賓和國內148家單位的 300余位國內嘉賓應邀出席。本屆大會由中國科學院主辦,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中國未來海洋聯盟協辦;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山東水產學會、煙臺生物工程學會承辦;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海洋生物技術分會,煙臺市科學技術學會等多家單位也對本次大會予以了大力支持。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駱永明所長、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姜清春副廳長和煙臺市政府張廣波副市長分別在大會開幕式致辭,泛美海洋生物技術學會前主席John van der Meer教授、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于軍副所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所長相建海研究員、廈門大學焦念志院士分別作了大會報告。
本屆大會不僅限于海岸帶生物學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間的學術交流,還包括一系列主題鮮明的會議板塊,旨在為海岸帶生物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企業家等創造互動機會,加強對各自領域及需求的了解,在多元化合作與交流中實現共贏。
海岸帶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但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和分布類型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都處于劇烈的變化中,分會一“全球變化下的海岸帶生物多樣性”即為反映這一變化而設立。該分會由Azim Mallik教授和黃邦欽教授主持,13個報告從微生物、海藻、海草和動物等多個角度闡述分析了海岸帶生物多樣性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現況和變化趨勢。為海岸帶生物學研究的其他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Jason Tanner,Dinabandhu Sahoo,Azim Mallik和全哲學教授四位教授分別就南澳大利亞海草場變化與人工影響,印度海藻多樣性,海岸帶環境中的干擾生態學和長江口甲烷細菌多樣性作了Keynote報告。
海岸帶是生物復雜互作的區域,海岸帶生物在這一生境中的適應與進化是海岸帶生物學研究的熱點方向。分會二“海岸帶生物對海岸帶特殊環境的適應與進化”就這一領域的研究進行了綜合論述。該分會由Ralf Conrad教授和劉永定教授主持,內容主要包括海洋真菌、微藻、入侵物種等相關主題,從現象到生物過程的機理系統地分析并討論了海岸帶這一復雜生境中生物的適應與進化。Dong Hailiang 教授與劉永定教授分別作了關于黏土礦微生物相互作用和微藻在環境適應與凈化特點的Keynote報告。
由于海岸帶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都處于劇變之中,對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成為海岸帶生物學研究的另一個熱點。分會三“海岸帶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示了這一主題的研究現況和發展趨勢。Vernon Errol Coyne教授和唐慶娟副教授擔任主持,各位報告人對海岸帶生物資源的發現與應用進行了細致的介紹。Vernon Errol Coyne教授、莫照蘭研究員和朱偉明教授分別就鮑魚血細胞蛋白組的功能、海生桿菌在漁業養殖中的作用和海洋微生物產生的新型含氮化合物作了Keynote報告。
變化中的海岸帶生物資源需要得到高值化的開發,這依靠海岸帶生物技術的開發與整合。分會四“海岸帶生物技術”就這一主題進行了匯總。該分會由Tjeerd J. Bouma教授主持,對海岸帶生物技術的現況和發展趨勢進行了概括和展望。李鵬程研究員和Tjeerd J.Bouma教授分別作了關于海洋活性物質殺蟲與抗菌活性,以及基于生態系統的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的Keynote報告。
四個分會主題相互呼應,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海岸帶生物學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內容和方向。
此外本屆會議根據與會者的需求和優勢特點設計了一系列衛星會議模塊,包括“中國海岸帶藍碳研討會”,“基因組學分會”,“海岸帶溢油研討會”,“第二屆國際青年科學家創業培訓班”,“海洋生物技術戰略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中新澳海洋生物技術研討會”和“應用微藻學新前沿學術沙龍”,通過小范圍研討實現了信息的高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