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履新,從“258封電子郵件”開始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的28天

     

      白春禮,男,滿族,1953年9月生,遼寧人。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1996年任副院長,黨組成員;2004年任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中共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副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印度科學院榮譽院士等。美國、英國、瑞典、丹麥、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

      3月28日,是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履新后的第28天。

      2月28日,白春禮正式就任中科院第六任院長、黨組書記。

      28天來,他將“民主辦院、開放興院和人才強院”這一戰略,通過一系列實際行動落到實處。這一如他23年前,回到祖國研制中國第一臺計算機控制掃描隧道顯微鏡一樣敬業。不同的是,壓在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從258封郵件開始“問政于民”

      任職第二天,3月3日,白春禮設立了“院長信箱”向院屬各單位、院機關各部門主要領導發出258封信,開始“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因其英文翻譯都以C開頭,被中科院人親切稱之為“3C”計劃。

      用白春禮的話說:“這既能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全院上下共同奮斗,又能從全院廣大員工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

      他在郵件中向大家真誠地提出了4個問題:“第一,你認為我院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么?第二,我們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是什么?第三,如何更好地培育出重大成果和拔尖人才?第四,如何進一步加強科技與經濟、科技與教育的結合?”

      這引起了中科院全院所領導、一線科研人員和廣大職工的積極回應。截至3月23日,“院長信箱”收到了264封回信,收集到“中科院體制機制建設”、“科研管理與重大成果產出”、“人才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活保障”等十多個方面的數百條建設性意見,累計2萬多字。白春禮說:“每一封郵件,每一個建議我都會認真看!”他表示,這些意見還要系統歸納,在下階段工作部署中充分吸收。

      這句話很快得到了“行動”的驗證。在充分吸收廣大職工提出的“人才建設”建議后,白春禮作出了履新后的“第一份批示”:“變領導相馬為賽場選馬,營造風清氣正的選人用人環境。加大選拔干部的競爭性力度,完善考核機制,推進干部交流,建立并完善符合科研機構特點的新型干部人事制度。”

      3月17日,他還召開了上任后的第一個座談會,與16位沒有任何行政職務,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生代表傾談創新人才建設問題。他明確表示:著力解決科技工作者的“3H”需求,即在住房(Housing)、子女入學和配偶工作(Home)、就醫(Health)等方面的實際困難,讓他們能安心做科研,盡一切可能保障一線科研人員參加科研活動時間不少于4/5。 

      居安思危,提出“開放興院”等新政

      兩周來,白春禮前后看望了吳文俊、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師昌緒等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并就“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發展”等事關國家重大科技需求問題,與師昌緒等科學家交流。先后探望周光召、宋健、王志珍、周濟、鐘炳昌、胡啟恒、趙忠賢、張勁夫、何澤慧等一些老領導和專家,并就新時期的“辦院方針和辦院理念”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在交流中,大家提出:“中國科學院和科技界要拿出好成果、特別是真正的原始性創新成果來支撐國家發展;要對前進中的深層次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思考,采取整體和聯動措施穩步推進;要為新時期中國科技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要努力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與經濟、科技與教育緊密結合之路,把更多研究所推進到世界一流行列。”

      這些想法與白春禮的思路不謀而合。針對院情,白春禮提出:“開放興院”的“3O”(Open Mind、Open Eyes、Open Door)戰略。他指出:“要開放觀念,敢于創新試錯、敢于挑戰權威、敢于爭當一流;要開闊眼界,多看世界前沿、多看社會需求、多看學科交叉;要開門拓業:吸引世界一流科技帥才,鼓勵人才流動,打破行業、部門與學科壁壘,加強科教結合,加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開放共享。”

      這一從實際出發的戰略,很快得到了社會各界以及各院所領導和科研人員的擁護支持和積極回應。

      僅3月份,白春禮集中組織院地合作會談,與江蘇、廣東、浙江、遼寧、北京、天津、湖北、重慶、江西、海南、吉林、深圳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14個省市區,達成進一步科技合作共識,并簽署了一批全面合作或重要方面合作的協議。同時,還與北京大學等高校,就進一步加強科技與教育的融合達成了共識,并聯合提出一些改革建議。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就進一步加強知識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的合作達成了共識,并就空間科學衛星方面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協同。

      在與中組部溝通后,白春禮認為要在做好人才工作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大對頂尖人才的關注力度。中科院還將對15名國際頂尖科學家進行“一對一”聯系。白春禮說:“這可以形成中科院與國際同行、高校頂尖科技人才的對話交流機制和合作共進機制。”

      在白春禮的工作計劃中,還安排了近期擬到科教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拜訪的行程。他擬帶隊分別到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向他們了解科技需求,尋求合作契機,搭建合作橋梁。白春禮說:“這一方面有利于中科院與各部委構建友好合作界面,為中科院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另一方面有效落實中央領導同志最近對我院提出的‘加強官產學研用相結合’要求。”

      經過13年知識創新工程,中國科學院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績。但白春禮和新任領導班子思路是清醒的。白春禮認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黨和國家的新要求相比,與人民的新期待相比,與國家創新體系其他單元的新發展相比,與國際同類科研機構的新突破相比,與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新挑戰相比,我們還有差距。

      在上任以來的調研中,他多次強調:“中科院必須引領科學技術自主創新,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必須立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前瞻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未來態勢,遵循科技工作的客觀規律,準確把握院情特點和現有基礎,精心謀劃、踏實苦干;必須不斷作出重大科技創新貢獻,不斷培育高端創新創業人才,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堅實的科技和人才支撐,進一步發揮好中國科技‘火車頭’作用”。

      在整體戰略的帶領下,中科院各科研院所的激情再次點燃。截至3月23日,通過“院長信箱”,112個提交建議的單位中有106家單位希望“研究所進入創新2020”,表達了急迫的心情。

      當好科教工作的“后勤部長”

      “當好科教工作的‘后勤部長’!”這一鄧小平同志提出支持科教工作的戰略,歷年來在中科院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張勁夫、方毅等同志在院工作期間,大力氣大規模大手筆的行政后勤保障,至今為老一輩的中科院人所稱道,對科技工作者安心工作起到重大作用。自履新以來,白春禮曾多次強調:“要把廣大科技人員的所思、所需、所憂,作為我們為大家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明確表示,中科院各級領導要做好科研人員的“后勤部長”,使他們安心致研。

      解決科技人員家庭住房、子女教育等難題,已成為中科院各研究所所長、書記、科研人員呼吁的焦點。截至3月23日,“院長信箱”收到的112個單位的建議中,有82個單位提到人才后勤保障的問題。

      3月18日,中科院與北京市舉行科技座談會,白春禮就科研項目合作、北京市科研需求、科研環境保障,尤其是科研人員的“3H”需求問題與北京市的領導同志進行了深入交流,得到了他們的積極回應。

      3月24日,中科院45周歲以下在職員工都收到了一封“中國科學院青年骨干生活需求調研”活動的郵件。該活動由中科院團委與院青聯聯合開展,采用在線填寫調查問卷方式,切實摸清中科院青年的生活需求,為中科院有關部門重要決策提供依據。

      白春禮說:“良好的支撐服務體系是凝聚科技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激勵科技人員心無旁騖地開展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一。不斷產出重大成果,不斷培育造就高端科技人才或團隊,精心培育青年后備人才,都要求必須創造必要條件和環境,支撐科技人員專心致研。”白春禮表示,中國科學院正考慮將責任落實到人,以分院為基本組織基礎,統籌院級、分院級、所級行政后勤資源,探索建立完善現代支撐服務體系。

      無論是“3C計劃”、“3H計劃”還是“3O計劃”,28天僅僅是求真務實的開始。在白春禮的日程表上,還有創新調研的形式,按月度調研重大項目的規劃,與國家各部委溝通協調的計劃,還有“開短會,講短話,講實話”的民主新風計劃……

      正如白春禮所說: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火車頭”,中科院要立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前瞻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未來態勢,遵循科技工作的客觀規律,準確把握院情特點和現有基礎,精心謀劃、踏實苦干,向黨和國家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本報記者 齊 芳 本報通訊員 祝魏瑋)《光明日報》( 2011年03月29日   06 版)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春暉路17號  郵編:264003
    備案序號:魯ICP備10010756號-1  煙公網安備37060202000025號

  • 吻戏视频